学生读书,能否毕业看什么?如果就这个问题搞个街头调查,恐怕人人都会说:看学业成绩啊!确实,打开我们在各级各类学校获得的毕业证书,“准予毕业”的前提就是:修业期满,各科成绩合格。但世事还就是这么怪,如今的一些学校,尤其是高校,学生能否毕业,最重要的砝码并不是其学业成绩,而是他是否在毕业前签署了一份就业协议书。
2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江西一高校“潜规则”毕业生。新闻披露,在这一高校,毕业学生早被告知,如果在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允许参加第一轮论文答辩,只能等到6月底的最后一批。
一所高校,在时间上如何安排毕业生答辩论文、办理离校手续等事宜,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无需旁人置喙。估计面对舆论关于“潜规则”的质疑,如果当事高校回应,可能也少不了这么一说。但不管怎么解释,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在这所高校,一个学生能不能参与论文答辩,能不能顺利毕业,与他是否已签就业协议是紧密关联着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有目共睹。据媒体报道,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因而被网民称为“就业最难年”。可是,无论怎么说,这和一个学生的读书毕业属于两码事。难道我认认真真读书了,我各科成绩合格了,甚至我还是个学业优秀生,只是因为我暂时没找到心仪的工作,不能交上就业协议,就该延缓论文答辩时间?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就业,不应是一个学生能否毕业的附加条件,此乃常识。可综观现实,就业还确确实实成了大学生们头上的“紧箍”。没有就业协议,轻则延缓安排论文答辩,重则不发毕业证书。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人向往的大学如此而为呢?报道有这么一个细节:在去年的就业率中,该学院是全校最低的,为此学院就业口的老师年终奖都没发。今年学院发誓要“翻身”,成立了就业领导小组,从老师到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层层签订责任状,每人都必须负责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确保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签好就业“三方协议”,而且确保上级主管部门抽查时不出问题。而对于该省有关部门关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说法,该校一学生说,今年最后的就业率统计必将和往年一样,出乎意料地大大高于大家的期望值。
更有意味的是,某些学生好不容易求来的就业协议书,包括学生自己在内,都明确表示,其实都不会去那个公司工作,纯粹是为了应付校方这个莫名其妙的规定。对此,不得不问,我们的大学究竟怎么了,如此就业协议又有何意义?(评论员肖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