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杭州西湖免门票后,旅游收益颇丰却成为一段佳话。西湖连续十一年免费,不仅游客数量增加了2.1倍,旅游总收入也增长了3.7倍。不靠门票发财,而是以景区为杠杆,撬动餐饮、娱乐、商业等配套设施全链条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生财有道”。这种看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经验,其他地方是学不好还是不愿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西湖经验”有特殊之处,西湖景区之所以能摆脱门票依赖症,其后盾是杭州市强大的地方财力。旅游是一个前期必须有大量投入的产业,因此对财力有限的地方来说,学习“西湖经验”,可能力不从心。平遥县县长曹治胜说,平遥目前就无法取消门票。
曹治胜:平遥也是个财政穷县,目前无法取消门票。平遥2012年1.5亿元门票收入的使用情况,三成旅游景点分成,七成古城内的工资、维护开支。未来要把游客留下来,打造旅游目的地。
平遥认识到门票经济不可持续,这已经是一种进步。而对于其他一些执迷不悟的地方而言,当前急需要做的是纠正对旅游经济的误解。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说,地方政府一切向“金钱”看齐,是误读了旅游产业的真正价值。
王衍用:旅游不能把它当作经济产业来对待,当经济产业来对待,这个地方就做不好了。旅游首先对区域形象的塑造,旅游搞起来对方方面面带动量很大,可以促进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产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改造,社会和谐的提升等等,最后才是旅游本身挣的钱。工业化时代,一切向钱看,一切用钱来算,对旅游的误解是很大的。
认识到这一点,跟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距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或开发企业,要想念好旅游生意经,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为臃肿的管理机构“减负”。
有资料显示,云南石林景区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门票收入有九亿多元,其中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占三分之一。国内目前部分景点的管委会,要养活局级、处级、科级,动辄上百个人员,人马如此众多,经费短缺时,岂能不打门票的主意?
此外,因为旅游开发靠收门票,来钱快捷方便,不少地方政府把它当做“美化”政绩的不二之选,进而揽政专权。如果这种观念不改,旅游产业发展的短视行为就难以根除。
王衍用:五年考核政绩,考核五年只看五年,其他都不去看它了。政府不会做产业要素,又没有创意,在这个方面,要么就揽政,要么没有现代经营思维模式,政府卡着不放,能做出什么来?
旅游业的产业链很长,其发展涉及国家多个部门和100多个产业,因此旅游经济的转型,特别是摒弃野蛮开发、粗放管理的模式,将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我们只有从转变观念做起,进而让政府划清自己的权力界限,真正让市场配置资源,旅游产业才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