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长达14年之久、数次被列入“淘汰类产品名录”的一次性发泡餐具,于本月1日正式恢复了“合法身份”,并再度重出江湖。
“白色污染”会不会重现?安全性是否能保证?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市场会否受到冲击?作为街头路边摊的“标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引发诸多争议。
但事实上,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贴有“低端”、“廉价”标签,一次性发泡餐具所面向的消费群体已然生变。
路边摊是发泡餐具主销地
夜幕降临,杭城街头的流动料理摊上,一打打一次性餐具放在锅灶边。摊主熟练地炒好一份米线,趁热倒入一次性餐碗里,抓起塑料袋一套,打个结,递给顾客小张。
小张表示,吃发泡盒装的炒米线,已有三四年了。“来这样的小吃摊光顾,收费不高,很少有人(对打包盒)较真。”
同样地,在经营小吃、烧烤、麻辣烫等草根餐饮的商家看来,使用价格仅有纸质餐具十分之一的发泡餐盒更适合他们的“定位”,而且并未使消费者望而却步。有流动摊小贩透露,自己一晚上能卖掉50份以上炒米粉,生意好的时候,能卖出七八十碗。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全国来看,目前一次性发泡餐具在二三线城市拥有相当高的占有率。“在广东省,一次性发泡餐具占了80%的市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说,而在杭州,估计每天约有70万—80万只一次性发泡餐具在市面上流通。
与街头小摊不同的是,在杭城不少餐馆和酒店里,主流的打包盒早已不再是用PS树脂(聚苯乙烯)加入发泡剂及环保助剂,经加热挤出、发泡而成的一次性发泡餐具。
提前明示“纸质餐盒1元一个”、“塑料碗2元一个”,杭城的各大餐馆,很早就停止使用发泡餐具,改用纸质餐具或者塑料餐具。但由于不同材质的打包盒成本不一,不少餐厅会向客人收取1元左右的“打包费”。
“士林传说”餐厅的负责人俞先生表示,餐厅使用的打包盒为塑料材质的方形碗,每天的消费量在50件以上,对顾客收费价一般为1元/个。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打包盒有纸质、塑料等材质,其中塑料打包盒的成本最高,平均每个进价在0.5—1元;其次为纸质打包餐具,平均进价在0.2元/个左右;发泡餐具的成本最低,有些批发价还不到5分钱,质量着实堪忧。
“没必要为了便宜的打包盒砸了招牌,更何况有些打包盒都收费的。”消费者陈辰表示,既然需要付费,打包盒也可被顾客看作是餐馆酒店的“商品”之一,商家没理由对打包盒的品质和安全不重视。
生产商对解禁反应平平
自5月份起,一次性发泡餐具可以重回餐桌,但不少生产商与经销商,对此反应平平。
记者以买家的身份,电话联系了江苏常州一家生产一次性泡沫餐盒的企业,相关负责人汪先生听闻来意,却婉拒了这单生意。
他透露,企业已经很少生产发泡餐具了。“这种餐具要的人太少了,很多人都觉得有毒。现在我们卖得最好的是塑料、环保的餐盒。”
多年来处于“灰色地带”的一次性发泡餐具,已让不少生产商心生倦意。一纸解禁,难以燃起商家的热情。“还是不要解禁的好,市场都饱和了,再解禁,又会开更多的工厂。”
位于余杭区的工业园区,一家塑料制品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接通电话后告诉记者,“我们已经不卖了。”
杭州振旗贸易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洪华表示,从2005年开始,市场上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消费量已经呈下降趋势,生意也难做了不少。
“利润越来越薄,进价才8分、9分一只的餐盒,卖出一箱,赚到手的钱也不多。很多经营一次性餐具的贸易商,都转行或者转型了。”洪华说,现在公司主要经营高端的一次性餐具,按吨计算,主要用于商贸出口。“此外,经营销往广州地区餐馆的一次性餐具,一般可用作装烧鹅等用途,外壁都有淋膜工艺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几年前的调查,以北京市为例,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已由原来的六家减少为目前不敢公开生产的两家,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0%,而且,这两家也在同时生产非发泡环保型餐具,做好了随时停产的准备。
“贵就贵在材料的分量上。”有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个PP餐盒,至少需要20—30克原料,而发泡餐盒,生产一个甚至用不了5克。在原料上,发泡餐盒省足了成本。正因为轻,发泡餐盒容易被风刮走,造成遍地污染。
但随着禁令的放开,业内更为关注的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应是“裸归”,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有效的行业监管和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
针对一次性发泡餐盒标准,业内人士表示,产品标准是有缺失,但是在卫生标准方面,有关部门2009年就出台了一次性餐具通用技术方面的规定,应该说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并不缺失。
此外,也有专业人士表示,只要不用微波炉加热,不用开水蒸煮,不盛放100℃以上高温食品,合格的发泡餐具是安全的,不会产生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