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专题
中国高考一年一次 专家建议可借鉴美国高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08 15:47:37

  众所周知,高考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转折点。留学(微博)热潮的强势袭来,导致美国高考成为无数学子关心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美国高考的认知也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学生以及家长受中国高考经年累月的影响,致使他们认为中国高考的形式便是普遍的高考模式,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美国高考一点也不简单。”从事SAT多年,堪称SAT第一人的培训师康兴华老师说。

  康兴华老师作为著名的SAT培训师,在SAT界独树一帜,成就典范。其自2006年涉猎SAT培训和留学以来,尤其在对三三交互式教学法的开创发明以及对内核课程的应用拓展,实现了SAT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康兴华老师不只对SAT颇有策略,同样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研究也入木三分,并且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教育革新的动向。就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首届基础教育改革高端论坛——“201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杰出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以及“杰出人才成长规律及其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康兴华老师也关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6月6号是每年高考的开始。中国首届基础教育改革高端论坛既是对高考的导航也是对中国教育的根本性思考与认知。留学热潮的生发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学生以及家长对于中国教育的信心不足,由此,在一个侧面也反应出了美国高考的与众不同以及重大意义。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内外结合,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契机。”

  那么美国高考与中国高考的不同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再次采访了康兴华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加透彻地认识到美国高考与中国高考的区别,康兴华老师做了细致的研究,他指出了美国高考与中国高考在五个方面的不同:

  1.中国高考一年只有一次,美国高考一年可以考好多次,学生有多次考试机会。而且属于“拼分”制度,即把每次考试的最高分部分取出来,拼出最后的成绩。比方说最后的成绩组成可能是第一次考试的阅读分,第二次考试的数学分,第二次考试的写作分。二并非某次考试的分数,是多次考试的拼凑组合的分数。

  2.美国高考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分析能力,中国高考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掌握程度。SAT考试不是英语能力测试(托福和雅思是英语能力测试,是针对母语非英语的人准备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讲,英语基本功是必要的,而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才是高手之间博弈的能力。SAT中所涉及的文化课知识,如数理化,都非常简单,比国内高中会考的难度要小的多。

  3.中国高考成绩是种大学录取唯一标准,美国高考成绩是美国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并非唯一标准。SAT高分并不能等于名校录取。甚至有一些SAT成绩不高的学生却被名校青睐。美国大学挑选的是最有潜力的学生,而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同时,美国大学还希望学生是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有前瞻性和创新能力,有领导才华的综合性人才。

  4.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并非一所大学。如果能被多所大学录取,那么选择权就会颠倒,学生可以在众多学校中挑选一所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学校来就读。而中国高考几乎只录取第一志愿。如果志愿填报错误,无论高考分数是多少,都很可能进入复读大军。

  5.大家经常忽略的问题是,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最看重的成绩并不是SAT成绩,而是中学的平均成绩。平时成绩差,无论SAT成绩有多高,都不会被美国大学录取。而中国大学对平时成绩不关心,只参考高考成绩即可。

  由此可见,只有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被美国大学青睐,而并非考好SAT就够了。当今正处在留学热的风口浪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最后,康兴华老师对今后美国留学的形式做了预测:

  “留学热潮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够摸清楚留学的规律,甚至一些中介机构也不可能有足够的人才来做这些事情,比方说,大多数中介机构的咨询老师,都没有留学经验,甚至连出国经验都没有。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只是凭借网上得来的信息和“一代传一代”的信息。因此,未来一两年内,就会出现一些高分学生,即便填报了10所大学,也会出现一所学校也无法录取的情况。随着这种碰壁现象的增多,会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留学热情才会回归理性,大家才会真正意识并且深深感受到:美国高考一点不比中国高考简单。

来源: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