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杭州拟将严重交通违法纳入政府联合征信系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5-09 08:53:37

  在德国,一次闯红灯,不仅意味着罚款、车辆保费上涨,还将影响到个人贷款利率和人身保险费用等。

  在江苏,宿迁市交巡警支队日前对外宣布,机动车、行人闯红灯等13种违法行为将与个人诚信记录挂钩。闯红灯、超速之类交通违法行为今后将不仅仅面临扣分罚钱,还有可能影响到报考公务员、向银行贷款。

  昨天,记者从杭州市信用办获悉,日前,他们已与交警部门初步达成共识,交通诚信信息将被纳入政府联合征信系统,被更多部门“信息共享”,并拟记录进信用档案。

  3亿多条个人信用信息

  已入库共享

  以往,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主要以“函”的形式,遇到有事情需要其他部门协助调查的时候,往往是一个调查函发过去,才能得到相关的信息。

  后来,点点鼠标就可以了——2008年,杭州在全国较早启动建设政府联合征信系统。这个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各共建部门的努力,汇集综合各类有用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和数据,既包括守信奖励信息,也包括违法失信信息。目前,杭州市政府联合征信系统的共建部门已经有16家,包括公安、人社、民政、工商、质监、环保等多个部门。

  截至今年1月份,征信系统已经实际归集到全市3亿多条个人信用信息和400多万条企业的信用信息。这里面,包括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也包括杭州市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等等。

  信息种类也是各种各样,包括企业有没有偷税漏税、违规排放、个人有无低保骗保行为,等等。

  你的严重交通违法

  会有更多部门知道

  关于建立联合征信系统的必要性,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环保部门刚刚对某企业进行了处罚,可不久后,他们发现,因为其它原因,政府其他部门却对这家企业进行了表彰。这事说白了,还是部门的信息资源相对独立和封闭,其他部门并不知晓。

  而通过联合征信系统中各部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这种情况就不大会发生了。

  市信用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方面正在通过共建部门收集更多、更有用的数据;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让这些信用信息用起来。目前正研究在政府招投标、评优评先、政府采购等领域率先运用——想来投标?想评先进?想接政府的采购单?先看看你的信用再说。

  最近,他们也与交警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目前初步达成的意见是,对那些出现严重交通违法的企业,收到交警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通知后,逾期不整改或弄虚作假逃避处罚的,相关信息将归集到政府联合征信系统。以后这种措施在时机成熟后,也可能会在普通市民身上实现。

  为了让这种交通诚信信息得到广泛运用,杭州考虑通过联合征信系统,在政府其他部门开展行政监管的过程中,运用交通诚信信息,逐步形成交通失信惩戒机制,增加交通违法者的失信成本。交通诚信信息中的可公开信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信用杭州”门户网站以及其他媒体曝光。

  举个例子,针对法院的“老赖”,联合征信系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法院确认某人是“老赖”后,相关的信息将第一时间进入联合征信系统,并迅速被共享到出入境、工商等部门,让“老赖”四处受阻。

  一个单位一把“钥匙”

  防止隐私泄漏

  相关负责人说,出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考虑,目前,这些信息还只能是征信系统内部查询和使用。

  不过就算是征信系统的共建部门,在使用时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我们每个共建单位都必须通过网络密钥查询信用信息。谁什么时候登录了系统,浏览了些什么信息,系统记录得一清二楚,就是防止有人去随意窥探他人隐私。”

  以后,信用报告的公开应用是个趋势。“随着大家越来越重视信用,可能以后双方合作之前,都要看一看对方的信用报告。”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今年1月份,征信系统已经实际归集到全市3亿多条个人信用信息和400多万条企业的信用信息。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刘伟 本报记者 刘焜/文 梁津铭/制图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