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负面新闻此起彼伏,曾被学生奉为“含金量最高”的英语考试屡屡陷入舆论攻击的漩涡。
公众诟病的焦点之一,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沦为作弊的重灾区。舞弊之猖獗,手段之先进,令人惊诧。曾有监考老师爆料,一些考生把微型耳机夹带进考场,趁其不备,将耳机塞进耳朵接听考场外的人传来的答案。如此“情报战”之下,考取高分不费吹灰之力。
相比于考场内的“暗战”,考场之外的“助考服务”更是林林总总,可以说无微不至。“1000元包你过关”之类的广告随处可见,从代办报名、辅导培训,到提供作弊工具、找人替考,构成了暗流涌动的“助考黑市”。这些乱象,已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公信力。
面对“变味”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许多大学师生呼吁改革,有的大学校长甚至提出暂停或取消这一考试。然而,一些主管部门的官员对此却讳莫如深,总以“问题比较复杂”为由刻意回避,使本该是普普通通的常规考试俨然变成一种“不宜触及”的敏感话题。
如果仅仅是考试作弊严重、环境混乱,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主考高校尽职尽责,通过考务监管、严肃考纪、整顿秩序等多重手段,足以为四六级考试澄清环境、严格把关。但问题在于,这一考试被过分看重,偏离了既有轨道:有的高校把四六级证书与学位硬性捆绑;有的高校将四六级的通过率当成校际比拼的指标;很多用人单位把四六级分数视为录用依据之一。这种评价标准,演化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挥棒,使得大多数学生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四六级证书而奋斗。与此同时,四六级“考试产业”和“考试经济”也因此而繁盛。
诚然,四六级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供比较客观的描述,但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优劣、评价一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理应有多种标准、多个尺度,岂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英语成绩?如此道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自然明白,为何大批高等院校仍对四六级考试趋之若鹜呢?这究竟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作祟,抑或是“考试经济”背后的利益诱惑?
四六级考试的备受诟病,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对现行高等教育进行反思:今天的大学,到底是在培养优秀人才?还是在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刷分能手”?唯有做对这道选择题,四六级考试的“祸根”方有彻底清除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