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自主品牌要从20万辆销售到50万辆,留给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的时间只有三年。
4月20日,陈志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市场的需求是存在的,即便中国车市经历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中国市场每千人拥有的汽车的保有量仍仅有60多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30多辆,与日本、欧洲和美国相比更是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
而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在连续高增长后步入微增长时代,前期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产能过剩,将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不进则退,在陈志鑫看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留给自主品牌发展的机遇期已经不多,过了这个机遇期再做大做强,机会就不大了。
赢利是重要指标
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上汽乘用车逆势增长,增幅高达30%,远高于GDP增速和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速。即便如此,要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将自主品牌提升30万辆,不是容易的事。陈志鑫看来,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必须在品质、品牌方面有所突破,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根据上汽2000年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上汽集团将形成600万以上的产销量,其中针对自主品牌乘用车,制定了完成70万辆,力争百万的目标。
不过,由于上汽前期放慢了新产品上市步骤,2015年乘用车目标战略已由70万辆调整至50万辆。即便如此,上汽在未来的三年,至少要再增长50万辆。
在销量上,陈志鑫并没有为自己定下更多量的压力。今年1月“苏州会议”上,陈志鑫为2013年制订的年度目标仅为24万辆。2013年,上汽乘用车一方面要实现量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质的突破。陈志鑫在苏州会议上表示:“今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计划实现赢利5000万元。”与其他自主品牌相比,上汽自主品牌荣威和MG在第五年销量突破了20万辆,上汽乘用车去年销量20万辆,销售额超过200亿,平均单车售价达11.2万元,这在自主品牌企业中是最高的,这也是陈志鑫实现赢利的底气。
赢利是衡量做强的重要指标。24万辆仅是保守预期,而在赢利的基础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透露:“如果政策风、消费风都能够符合预期的话,毫无疑问上汽自主品牌还将对销量目标进行调整。”
荣威的机遇
要使销量和利润实现突破,在陈志鑫看来,目前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是消除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顾虑,这也正是自主品牌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国信中心的调研报告,连续三年调研都是一个结果:40%左右的人任何情况下都不采购自主品牌,无关价格而是他本身就是不相信自主品牌。“关键问题就是品牌,品牌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陈志鑫对此解释。
事实上,与合资品牌相比,近年来,自主品牌已经取得了很多品质上的突破。以碰撞为例,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C-NCAP五星都不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威品牌市场运营部总监刘涛则告诉记者,荣威和MG从2008年推出的产品都是C-NCAP五星的产品。奇瑞、吉利等其他自主品牌也是如此,吉利还曾获得五星碰撞最高分。并且,自主品牌的配置还明显高于合资品牌,以荣威550为例,很多配置都是A+级车型上的越级配置,比如说EPB一键式电子驻车系统,比如说start-stop智能启停,目前合资产品中的同级车,都没有做到这个标准。
“崇洋媚外也不能怪消费者。”陈志鑫表示。关键还是要有消费自主品牌的氛围。而最近自主品牌的政策环境,被视为自主品牌被消费者接受的突破口。“国母穿的衣服、拎的包,这些为什么在网上这么热,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或者说国家整体的国民实力上升以后,国民已经对中国制造产生了自豪感,或者说具备了信心。这个趋势实际上对自主品牌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趋势。”蒋峻说。“如果我们所有的领导都逐步乘坐自主品牌,通过中国的领导产生示范效应,上行下效,对于我们品牌的加分是非常大的。”
公务车市场突破法则
很显然,这是上汽自主品牌一个重要的历史突破口。“毋庸置疑,下一步我们要在公商务市场进行突破。”蒋峻说,“我们希望和其他的自主品牌同台竞争,坚持优先录取的原则。”
而要成为公务车市场的主力产品,陈志鑫认为,产品首要达到与合资品牌同等甚至优于他们的性能。
“之前政府购车主要以合资品牌车型为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合资产品确实性能优于自主品牌。”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认为。而虽然公务车采购自主品牌的风向标已定,但实际上,仍不断有各级地方政府在私下通过其他途径采购合资产品。
“如何使那些使用习惯合资产品的公务车市场能接受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本身产品的提升也很重要。”陈志鑫说。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将产品质量作为我们自主品牌的优势。我们现在下线的荣威和MG的产品质量,基本上和强势的产品在同一个技术水平。”陈志鑫告诉记者。
下一步,上汽将继续对技术进行不遗余力地投入。2013年总投资44亿元的技术中心将全面竣工后,上汽在技术上还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按照计划,未来还要围绕乘用车技术中心全方位投入,投资规模将超过200亿。
此外,今年年初,陈志鑫已对组织架构进行升级。通过升级,荣威和MG分别由不同的团队来运作,双品牌的区分也将更加明显,MG继续突出英伦个性和运动感不同,荣威品牌将彻底选择回归自主。未来荣威将更加讲究大气、科技,突出中国经典元素,以期在公务用车市场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