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管理文化的转折点
变化始于2011年。在经过了2007年的大牛市和2008年的大熊市后,在“股债双杀”的2011年,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遇到了严重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中披露,2011年全年企业年金基金加权平均收益率为-0.78%,是继2008年后,再度出现全行业亏损。
“2011年对养老金投资管理行业是一个很大的警醒。”高松凡认为,“2011年的整体失利,首先是由于资本市场的恶劣环境,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人对企业年金的特殊属性理解不足,未能寻找出适合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模式。”
“此外,部分委托人对投资业绩预期不合理、对年金的投资管理人的考核更多是通过相对排名,这就引导投资管理人去做相对业绩。而养老金最需要追求的是本金安全,更应该注重绝对收益。”
在他看来,从投资业绩角度来说,合格的养老金投资管理至少要达到两个结果,首先,在一个较长的管理周期,总体收益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及CPI;其次,在投资过程中,业绩波动不可避免,但波动幅度不能过大,在合适的时间区间要保证本金安全(如每年度)。
对于当前我国的养老金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经验不足,高松凡认为,“变化才刚刚开始。”
调整文化和价值观
探索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方面,“我们如今已有所收获。”高松凡表示,目前无论是养老金的政策研究、销售管理、售后服务还是投资管理方面,都已初步形成管理框架。
“公司成立专门的养老金部,只专注于做养老金业务。建立了专门的企业年金投资决策机制,在深入研究养老金管理规律基础上,制定投资规则,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有投资经理专注于养老金投资业务;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包括对投资经理考核、投资过程的管理、投资经理的行为约束的管理规范。”
针对养老金账户的投资各种需求,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思路进行投资管理。高松凡解释,所谓“大同”就是指养老金管理中的共同规律,这是现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将长期坚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甄别出部分具有非常明确风险收益特征的客户,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做针对性的投资、设计合适的产品,这是所谓“小异”。
“经过这几年市场的演变,客户也慢慢理清了自己的需求和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而另一方面投资管理人也逐步加深了对年金投资的理解,认识到养老金投资管理的本质是“平衡和稳健。”
新变化、新契机
近年来,关于企业年金方面政策的松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历经近一年的征求意见和讨论,4月2日,人社部同时发布两份关于企业年金的文件。
对于其中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扩大,高松凡认为,一方面投资范围的扩大增加了投资品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二级市场及短期产品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意味更大的挑战,“部分投资品种的风险区间是很大的,因此对于风险的识别、风险的管理甚至估值核算等方面要求会更高。”
而允许发行养老金产品,在高松凡看来,有更重要的意义。他认为,“首先,通过发行养老金产品,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其次,产品化意味着标准化,与企业的沟通成本和销售成本得以降低,管理风险和监管成本下降;第三,不同类别的产品,可以更好满足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高松凡强调,养老金业务营销的理性程度进一步增加,将从关系营销、价格营销转变为对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特色的营销。
大环境待改善
运营管理及产品标准化后,高松凡认为,年金业务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开源”。目前,企业年金整体规模不足5000亿元。
虽然目前企业年金规模,每年均以约20%的速度增长,但这个增长速度远比制度建立初期设想的速度慢。
高松凡认为,个中原因主要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企业年金在其中的定位和功能不清晰,大家往往更关注它在市场化、商业化方面的功能。
同时,配套税收政策不到位,导致企业缺乏建立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缺乏税收优惠及政策引导,个人缴费方面几乎就没有起步。
尽管企业年金业务发展速度迟滞,但这并不妨碍投资管理人对其广阔空间的想象。“企业年金的市场与市场主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松凡表示,作为投资管理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快成熟起来。
“养老金是个很特殊的业务。”高松凡认为,“一方面它存续时间长且规模增长稳定;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企业职工的‘养命钱’,不容许任闪失,不能出现亏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