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精彩活动
昆明大学生称剩饭多因不可口 学校办大厨烹饪赛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12 14:21:35

  志愿者签名加入“光盘”行动

  宣誓践行“光盘”付兴华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不仅仅是古诗,更是逐渐成为呈贡大学城内不少师生的食堂座右铭。不过,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晚报记者昨天在呈贡大学城采访发现,一个小时不到,半人高的泔水桶装到2/3。除了有时饭菜打多了之外,有学生认为“饭菜不可口”是因素之一,因此建议学校食堂不断改善烹饪技术,经常换换口味,改善改善伙食。

  现场

  大多学生能践行“光盘”

  云南开放大学(原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昨天启动“创建节约型校园——‘光盘’行动在开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师生们通过宣誓、签名等形式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

  在学校食堂内,“反对餐桌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标语已经贴上餐桌,十分醒目。正值中午用餐时间,晚报记者在该校3个食堂内看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光盘”,饭菜基本都能一扫而光。不过,也有部分学生吃不完,最后只好可惜地倒掉。在其中一个食堂的餐盘回收处,陆续有学生来倒剩饭,表示“实在吃不完”。大概一个小时不到,半人高塑料泔水桶里的剩菜剩饭已经装了2/3。

  不过,在隔壁的风味食堂,浪费现象明显要少很多。晚报记者看到,这个食堂的饭菜品种较多,其中有不少还是小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单独点菜。此外,还有米线、鸡蛋饼、包子、拉面、炸洋芋等风味小吃。相比之下,很少有学生吃不完,即使吃不完也能很方便地带走。晚报记者在呈贡大学城内多家食堂了解到,类似现象较为普遍,“小炒比大锅饭要可口,因此浪费现象更少”。

  分析

  剩饭是因为不可口?

  学校食堂饭菜浪费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名大二学生直言不讳:“很多时候之所以有剩饭,主要原因在于有时饭菜不好吃。”晚报记者在多所高校采访发现,不少受访学生都表示的确如此,有的饭菜不可口,是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昆明某高校90后大三学生小李说,由于学校远离主城区,周边的饭馆也比较少,于是一年四季只能在学校食堂吃饭。不过,由于每天几乎都是在同一个窗口打饭,久而久之,甚至觉得无论什么菜都是一个味道。“有时胃口不好,根本吃不下去,吃几口就倒了。”小李说,尽管小食堂有南北风味,但价格相对要贵一些,如果天天吃肯定消费不起,大食堂的菜品常年变化不大,很容易生厌。因此,建议食堂不断改善烹饪技术,能经常换换口味,这也是“光盘行动”的关键因素。

  云南开放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杨文武认为,目前高校食堂存在饭菜浪费的原因,除了少数学生“眼大肚小”,有时也的确会存在不合口味的情况,毕竟众口难调。因此,需要高校食堂不断提高质量,努力把饭菜做得更可口。以云南开放大学为例,今后将改进食堂烹饪技术,不断提高饭菜制作质量,为此将于5月举办食堂厨师烹饪大赛,邀请学生、老师等当评委。

  延伸

  1/3学生水电超限

  事实上,在高校校园,除了“光盘行动”外,节约水电也成为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目前,省内高校大多都实行了水电控制系统,限制每个学生的用水用电数量,如果超出的部分就得另行缴费。

  在云南开放大学,规定每个学生每月使用3吨水、5度电,不过每学期还是大概有1/3的学生超过这个限制。其中,根据统计显示,男生用电超限的较多,而女生用水超限的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生爱在宿舍玩电脑,以及电子产品比较多,而女生洗衣服、洗澡的频率比较高。每个学期,部分水电超限的宿舍都得另行缴费。

  不过,随着我省连续几年大旱,开放大学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节水节电活动,并在校内开展“义务送水节水”志愿者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水电超限的学生和宿舍越来越少。该校特别倡议,珍惜粮食,勤俭节约,从自己做起,践行光盘行动,反对奢侈浪费,争做勤俭节约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

来源: 云南网 作者: 刘超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