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的影响是主因,接受网上祭扫需要一个过程
又到一年清明时,这几天,成群结队的市民上坟祭扫。在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对网上祭扫等时尚方式,不太能接受,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祖先不够尊重。
本报讯(记者邱耀国通讯员谭蕾张晓林)网上祭奠这种时尚的方式曾获得一片叫好声,但到了清明节,市民们基本上还是选择了传统的扫墓形式。4月5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市民们依然习惯传统的祭扫方式,在网上为亲友建立纪念馆,通过网络祭扫的寥寥无几。
轻点鼠标就可以祭拜亲人
进入市殡仪馆的网站,里面就设有一个网上祭奠栏目。只需点击申请建馆,然后输入姓名、性别、籍贯、生辰、生平简历等信息,再上传逝者的照片,不出一分钟,就能建立一个网上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通过鼠标不仅能进行献花、点烛、上香、祭酒等现实祭奠中的各种项目,还能留言、点歌,系统会自动记录下每位祭奠人的祭拜情况。
虽然网上祭奠操作简单,但记者发现很多逝者的页面上很久没有新的祭奠人出现,与墓园外拥堵的车流相比,显得有些冷清。
接受网上祭扫的人并不多
记者了解到,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市殡仪馆在2006年10月开设了这个网上祭奠服务平台,可是5年多过去了,市民总共才建了100多个网络纪念馆。
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分析,目前祭扫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许多人不会操作电脑,也就不清楚有这项服务。加上一年里扫墓的次数有限,能够到墓园的,大家都会选择去现场看看,也就不会想到在网上建纪念馆了。
在市区第二公墓,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前来祭扫的市民。8位受访者认为网上祭扫有点像玩游戏,显得对祖先不够尊重。5位受访者表示平时很少接触电脑,不知道该如何上网祭扫。只有少数年轻人觉得在网络上留言祭扫更具互动性,天南地北也能同时聚在一起。“班里为一位病逝的同学建了网上纪念馆,大家逢年过节就上去看看,随时可以留言,不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流起来很方便。”在杭就读大一的学生胡先琴说。
转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调查后发现,根深蒂固的传统祭扫方式未转变,是导致网上祭扫难以流行的主要原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市民普遍把祭扫活动看得很重,多数人选择沿袭传统,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尽管网络祭扫有着诸多优势,但是见不到墓碑、墓地,现实感缺少让人感觉很别扭,因此很难迅速为市民所接受。虽然年轻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这部分群体多半是跟着家人去扫墓,对扫墓本身并不重视。
市民刘先生认为,清明上坟扫墓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对网上祭扫这种时尚方式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当然对传统祭扫中一些不够环保的做法,还是得改一改。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的工作人员表示,网络祭扫无污染、不会造成浪费和诱发火灾,也不会滋生攀比风,对于在外地学习、工作的人来说,网祭是一种很好的弥补形式。同时,一些选择生态葬法或者没有实体陵墓的逝者,能够在网上拥有一处墓地,可以为亲人朋友寄托哀思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