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差异性的存在,教育生态就会发生变化
“普通的孩子学会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交往的技能成为教育的必须。”邓猛教授说。同时,对多样性的关注,还会改变包括所有老师、家长在内的教育生态。
在新源西里小学,这些特殊孩子带来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老师身上:“老师们变了,开始拿孩子当孩子了。”朱振云说。
特殊孩子的到来让老师们直面差异的存在,养成了针对性教学的习惯。每个特殊孩子都会在学习周期开始的时候进行前测,由老师逐条具体分析薄弱所在;学习周期结束时进行后测,检验学习成果。每个孩子学习任务要求不同,有些学习障碍大的着重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这种思维延续到了对待普通孩子的态度上。
原来经常能听到老师们这样评价孩子:这个孩子太淘气,那个孩子总是坐不住。“但是现在我们的老师不再这么看孩子了。”朱振云说,老师们经常会找到特教老师说,自己班的一个孩子好像注意力有些问题,看到走路不协调的孩子马上会联想到肢体平衡问题。而且这些普通班的老师也会请特殊班的老师帮这些孩子设计一些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朱振云记得一位老师郑重地找到她,担心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希望为这个学生做沙盘训练。这其实是个普通班的老师,来学校不到一年。
“每个人都是有需要关注的特殊需求的。这需求落在正常阈值里的,就是所谓的普通,这需求冒尖了的,就是特殊。”朱振云说。
于是,资源教室的门不再只针对特殊孩子了,特教老师也会对所有孩子的特殊需求提供帮助。
“如果针对所有学生的特殊需求,教学资源就不会浪费,学校执行起特殊教育也更有动力。”从事特教工作多年的宣武区特教中心潘镭主任说。
当关注差异成为习惯,教育生态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开始向教育的本质靠近。这种变化同时也在改变着家长。
“其实特殊孩子很敏感,中国式养育中的过度剥夺让他们逆反。”朱振云说。她曾在特殊教室里备上了几大箱的方便面,就因为在家里家长不让多吃。不出两个月,孩子们迅速对这种自己痴迷过的垃圾食品失去了兴趣。
家长们逐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育理念也悄悄变化。一次家长会上,一位苛求的妈妈被其他家长“围攻”,建议她对孩子放手。这位妈妈如今给朱振云电话已能笑着说起这件往事,而她的儿子早已平和地升学了。
新源西里走廊的一面墙上,孩子们花花绿绿的剪纸涂鸦中间,贴着一位老师写作的小文,题为《我该如何爱》。在文中他说:爱自己的焦虑,爱自己的不足……爱完整的自己。(记者樊未晨实习生王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