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国内首部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经过数年打磨,近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此剧脱胎自同名黄梅戏电影,却并未囿于原作,而是在把握时代脉络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动,赋予作品新的内涵,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常演常新。
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拍摄于1963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代表了劳动人民对自由美满生活的追求,而以王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则对人民群众进行冷酷无情的压迫。
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摈弃了这一主题,而从情字着眼,热情赞颂了一切可贵的真情至情,表达了“一个情字成天地”的主题意蕴。“情”字贯穿全剧,送人以温馨,给人以感动。
当然,该剧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将3D全息技术引入戏曲舞台,通过数码程序控制舞台升降和3D画面,让舞台表演与3D效果相互辉映,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
这种探索和尝试对当下黄梅戏的发展也颇具启迪意义。其一,黄梅戏永葆活力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黄梅戏之所以能从活跃于田间地头的民间小戏发展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戏曲剧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黄梅戏始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上世纪80年代,黄梅戏敢为天下先,将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开创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让黄梅戏具有了其他戏曲剧种所不具备的传播优势,从而稳居全国戏曲剧种的第一方阵。而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空间局限,这种努力再一次昭示了黄梅戏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也预示着黄梅戏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其二,老戏新演,常演常新,是黄梅戏剧目建设的一条可行之路。近些年,黄梅戏的剧目建设大多以“一切为了大奖”为依归,新剧目批量生产,却缺乏精品,即使有部分精品剧目,一旦获奖,即遭封箱搁置,其生命周期戛然而止。这种倾向直接导致黄梅戏剧目建设中很难出现新的经典剧目。实际上,与其重起炉灶、乱铺新摊子,不如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一把火,将现有已初具规模的精品剧目锻造成经典剧目。老戏新演,不但可以让剧团在剧目建设中节约成本,有效利用资源,而且老剧目因汇入了新的元素而提升了自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对其积淀成精品剧目乃至经典剧目显然是有帮助的。此次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在保留原作经典唱段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丰富作品的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既让作品表现力增强,又为黄梅戏争取了年轻观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剧目创作思路值得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