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后申遗时代,关于西湖保护和发展的几个问题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4-01 13:36:46

  2011年6月24日,法国巴黎,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获表决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历时13年的西湖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申遗成功后,西湖得到了国内外的空前关注。仅2012年9月31日至10月7日,这加长版的八天长假内,就接待了中外游客518.6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34.7%。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所涵盖的西湖、灵隐、龙井、玉皇山景区,茅家埠、湖滨路、南山路、北山路等热门旅游地,更是锦上添花,直接推动区域内包括旅游服务等在内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然而,就像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免费的西湖,申遗成功的西湖,在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也让本就热闹的西湖变得越加拥挤,特别是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景区日平均游客接待量超过200万人次,大大超过合理容量。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超负荷的交通压力、严重饱和的游客总容量、超出生态承载力的旅游压力等,对西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遗产的真实性、参观质量、景区吸引力等,都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就是杭州本地市民,对此也有怨言:“平时没时间,一到周末西湖边都是人,根本没有心思逛。虽然生活在杭州,可感觉西湖离杭州本地人越来越远了。”

  前不久召开的杭州市“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同样关注这个问题,甚至有委员呼吁:为了保护西湖,能不能不再无条件地免费开放?

  西湖该不该收费

  还只是一个表象的问题不收费已经基本成为共识

  在今年2月20日举行的杭州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美丽杭州城市与环境建设”专题会议上,来自市政协特邀三组的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副院长王竹在发言时,引用了一组数字,说明目前西湖景区超负荷的交通压力和严重饱和的游客总容量:黄金周,日平均游客接待量超过230万人次,而西湖核心景区规划的游客容量临界点是每天9万人次,规划年游客接待量为2100万人次,2012年实际达7500万人次。

  王竹向前来参加会议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发问:“按照规定,获得世界遗产称号的地区,每隔6年要对遗产地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汇报,提出分析和预警,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越是好东西,越要设高门槛,为了限流,西湖核心景区能不能恢复收费?”

  黄坤明的回答很干脆:“西湖现在名声是更大了,也遇到一些运营管理中的新问题,但是恢复收费不行。市委、市政府一直很重视西湖遗产的保护,这个问题我们会继续认真研究。”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回应,也基本与黄坤明一致:“我们早就承诺,申遗成功后,西湖将继续免费。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公共空间的吸引力。老百姓一出门便来到了西湖,西湖不会拒绝主人,市民游客就是主人。所以西湖不存在限客,只有分流。需要解决的是空间与时间结构性的矛盾问题,时间上是重点关注黄金周、小长假、双休日,空间上主要是冷门与热门景点如何均衡发展。”

  长期从事旅游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少雄,也不赞同西湖核心景区恢复收费。他说,旅游业的门票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恢复收费,也不见得来景区旅游的人会减少多少,更何况收费会给景区的形象造成一个严重的负面冲击,得不偿失。他进一步分析说,“(西湖景区)收费的提出,其实是对交通拥堵现象的焦虑,因为他们认为收费可以让(来旅游的)人数降下来。其实收费与降人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这样看来,西湖该不该收费,其实还只是一个很表象的问题。不过,西湖的继续免费,已经基本成为官方和民间的一个共识了。

  推动杭州经济发展

  保障市民享有西湖

  找到发展保护平衡点

  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才是重要的

  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高度关注后申遗时代西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他们认为,由于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地处杭州市中心,且“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六大要素之一。所以,后申遗时代的西湖保护和发展,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相结合,与杭州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人群和遗产的互动共生相结合。

  对此,他们认为,后申遗时代西湖的保护和发展要把下面三个问题解决好才是重要的。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其一,如何利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推动杭州经济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虽然老套,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接待能力接近饱和的西湖景区,在后申遗时代如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推进杭州经济发展,应是目前最为直接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其二,如何保障杭州市民继续享有使用西湖景区的权利。这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人们生活聚居直接面临的棘手问题。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肇始于公元9世纪,形成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一千多年的朝夕相处,使杭州市民与西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依山傍湖而生的杭州市民,本身就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要素,因此杭州市民享有西湖的权利理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三,如何找到西湖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保护通常意味着“旧”,发展意味着“新”,这一“新、旧”之间的矛盾,往往构成了遗产保护的核心论题,是在任何背景下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只有具有完整性和原真性的特征,具有足够的保护和管理机制确保遗产得到保护,遗产才能被视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并为此要求“文化遗产的物理构造和重要特征都必须保存完好,且侵蚀退化得到控制”。由此可见,如何找到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实现人群与遗产的互动共生,遗产发展和保护的动态平衡,确实是至关重要的。

  跳出旅游单一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保遗产、限容量,保障市民享有使用西湖的权利

  保护原生态地貌,确保西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西湖这一文化景观,更好地发挥西湖山水的资源优势,造福社会,造福百姓。所以在后申遗时代,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效益,在保护的同时发展好西湖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约定,每个地区6年要进行一次汇报。我们不仅要针对西湖的山水特征、城湖空间、景观格局、特色植物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测,还要对遗产区土地利用开发压力、建设发展压力、交通压力、人口发展压力、旅游压力等进行监测,建立数据库和记录档案等。

  也就是说,西湖申遗的成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现实的、迫切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认为,要实现在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整体推动杭州经济发展,就必须从旅游业这一单一产业中跳脱出去,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比如利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这张金名片带来的知名度,发展休闲农业、会展业,吸引投资和知名企业商家的落户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严格准入标准,实现产业联动、以点到面,整体推动大杭州的经济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少雄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旅游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文化问题、政治问题。杭州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是杭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选择,也是杭州做城市、做产业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用创新的理念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对于杭州旅游,他给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杭州要顺应发展潮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时段旅游、多业旅游,把游客从水(西湖)边引向水上、山上,推向大杭州,推向全省,通过扩容增量,减轻西湖景区的旅游压力。

  “在宝石山上,可以搞一个空中游览系统。西湖水上旅游交通应加强,增加码头,加大船容量。西部山地游憩、休闲旅游,也要大力发展……”市政协城建和人资环委副主任张和平也提出拓展杭州旅游容量的建议。他希望通过实现游客从西湖景区游览向杭州城市、向大杭州游览的转变,达到景区容量、城市容量和区域容量扩张的目的,有效解决西湖景区游览空间狭小的问题。

  西湖是世界的,也是杭州市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遗产、限容量,保障市民享有使用西湖景区的权利,应是题中之意。因此,市政协特邀三组在其提案《关于建立“后申遗时代”西湖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议》中提出,为缓解遗产区旅游环境容量饱和的现状,必须在交通和游客容量两方面进行调控,建议以“保遗产、限容量”作为西湖“后申遗时代”调控的主要目标。

  首先,是分流过境车辆。更改部分道路功能为景区出入专用通道;建立遗产区独立公共交通系统,禁止旅游大巴进入西湖核心景区;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增加支持现金租赁功能,方便游人租赁,形成景区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

  其次,要调控游客容量。采用“疏”、“通”、“限”、“阻”相结合的手段,对游客量进行有效的限量和分流。实时监测每天的游客量,一旦达到饱和,即对游客量实行控制。

  这一建议,也得到了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的响应。他们还针对西湖景区内有大量居民区、商业设施、学校、机关单位、公共道路,大面积控制人流量和规定游客路径的方法实施起来难度很大的现状,进一步提出根据其中一些景点的保存现状、易受损程度、游客承受能力、保护难度,小范围采用控制人流量、游客路径、开放时间等措施。同时,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度和舒适度,减少进入景区的私家车数量,严格控制进入景区的外地车数量。

  后申遗时代,如何找到西湖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的建议是,重点保护西湖的原生态地貌,确保西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因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遗产要划出向外延伸3公里的景观控制缓冲区”的要求,西湖周边的山脉都属于这一缓冲区,不可过度开发。所以,他们建议,要严格控制西湖周边山麓的建筑总量,确保城市区域内山川的原生样态和自然属性。对杭州生态景观和地质结构将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程序,用刚性制度确保市政府制定的“严格保护好土地资源,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禁止设立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等规定能够严格实施。同时,成立西湖保护专家委员会,深度参与西湖遗产保护的重大决策的论证与制定,并建立一个全权负责保护西湖文化景观的职能机构,对西湖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专业研究和全程监管等。

来源: 杭州网 作者: 周方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