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前为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6月获得独立。此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该国外贸、政治重心渐渐“西移”,2004年5月斯洛文尼亚正式加入欧盟。入盟以来,斯洛文尼亚经济平稳发展,被外界誉为“欧盟优等生”,并成为2004年加入欧盟10国中第一个达标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但在过去两年里,本属于欧洲中等发达国家的斯洛文尼亚因受欧债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自身经济严重衰退,国际信用评级屡遭下调。
“入欧”考试一帆风顺
独立前,斯洛文尼亚一直是前南斯拉夫联邦中经济表现最出色的加盟共和国,人口仅占前南人口的8%,GDP却达到了20%。获得独立以后,斯洛文尼亚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必要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该国外贸逐步实现自由化,把欧盟作为主要贸易伙伴;另一方面,斯洛文尼亚私有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经过数年的转型,该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服务业已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1993年,斯洛文尼亚GDP自独立后首次“转正”。1999年,其GDP达到1989年水平的104%。由于该国人口不到200万,当年斯洛文尼亚人均GDP达到9120美元,在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斯洛文尼亚经济的特点是工业基础良好,科技教育发达,是以出口为导向的高度外向型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其进出口总额稳中有升,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法国、奥地利以及美国。2002年底,斯洛文尼亚顺利完成加入欧盟的谈判工作,并于2004年5月正式入盟。
入盟后,斯洛文尼亚政府迅速推出经济改革计划,促进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其GDP平均年增长率均在4%以上,人均GDP在新入盟国家中名列前茅。为加入欧元区,该国还不断改革货币政策,稳定通胀水平,控制政府预算,修改央行法,放开金融市场,稳定本币与欧元的汇率。2006年7月,欧盟首脑会议批准斯洛文尼亚加入欧元区。2007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亚正式成为了欧元区第13个成员国。
近年成绩不断下滑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斯洛文尼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复苏不见起色,作为以出口为导向的高度外向型经济体,斯洛文尼亚经济也渐入泥潭。在海外市场萎缩的同时,其国内失业状况严重,消费信心不足,面临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境。
2009年前三个季度,该国经济连续大幅萎缩8.4%、9.4%、8.8%,堪称10余年来的最“黑暗”年景。2010年,斯洛文尼亚经济经历了短暂的“回光返照”。2011年第三季度,该国经济萎缩0.5%,此后至今未能实现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斯洛文尼亚银行业背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斯洛文尼亚各银行的不良贷款已累计超过60亿欧元。由于该国政府在实施银行重组计划中行动滞后,国际评级机构2012年8月陆续调降了斯洛文尼亚的评级,更为接近垃圾级。评级机构表示,主权融资状况的恶化可能让斯洛文尼亚政府难以筹集资金满足其财政需求并为本国银行充实资本。
在欧洲,有关斯洛文尼亚将向欧元区求援的猜测也越来越多,但斯洛文尼亚政府一再强调,该国并不需要寻求国际援助。其财政部已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出售包括斯洛文尼亚电信和斯洛文尼亚石油公司在内的国有股份,以避免申请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