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破旧木板床,伴随王小林十几年。
42岁的王小林宅死家中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当年聪明好学的王小林,成为村里的首个大学生,分配工作后两度放弃,再到宅居家中17年,食不果腹,饥寒交加,最终身死床上,令人感到悲情。在这出长达17年的悲情剧中,他作为唯一角色,一直被看作一个“异类”。
教育体制、就业观、个人性格、心理疾患、精神异常、社会保障、“啃老族”等等,由他引发的讨论还未停止。人们试图通过这一个极端个案,解读出一系列问题。
王小林生前先后两次见诸媒体。
如同一块投入湖中的石子,他的每一次“亮相”,都会让舆论随之波动,而溅起的水花并没有改变他的境况,直至被认为在沉沦中死去。
王小林的人生尘埃落定。年长4岁的姐姐仍未从失去弟弟的悲痛中走出,她有一个希望:“像弟弟一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本版文/图本报特派记者孙明发自十堰
贫寒之家村里首个大学生
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濛濛细雨中,王小林家三间红砖瓦房显得很新。
前年冬天,王小林在家中烤火,引燃被子,烧了房顶。姐夫出钱,村邻帮着重新修了房顶。
透过窗户上的破碎玻璃,只能看到卧室中的一张床。
村6组组长何宗平介绍,十几年来,除了外出找东西吃,王小林就是宅在家里。
村里人每次看到蓬头垢面的王小林在村中闲晃,不免感叹: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落魄到如此境地。
王小林原本一家5口,父母靠种田勉强养活他和姐弟3人。
贫寒农家出身的父亲深知,要想孩子有个好前途,只能靠读书。早年读过书的父亲不遗余力地支持3个孩子上学。
王小林和姐姐王瑞华非常用功,学习名列前茅。然而家庭的贫困无法负担3个孩子同时上学。
回想起自己因家贫无法继续上学,如今在十堰城区打工多年的王瑞华多少有些幽怨,“父亲支持我们上学,但是母亲认为没用,要我们不读书,我只读到初中毕业,二弟读书一般,初中没有读完,父亲的希望寄托在大弟弟王小林身上。”
王小林也从来没让家人失望,从中学到大学,成为家人的最大荣耀。
王小林的启蒙教师刘胜厚介绍,8岁上小学的王小林非常聪明,悟性极好,成绩名列前茅。1978年,在全县小学一年级数学竞赛中,王小林考了第三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王小林一直是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
因同住一个村,刘胜厚特别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经常教王小林练习写字。
在王瑞华的印象中,“弟弟从小很懂事,放牛、割草,帮着家里干农活,到上大学放假回家,仍旧能够帮着家里干活。”在王瑞华眼中,自己失去的机会,可以从弟弟身上看到。
大学二年级时,王小林父亲患病去世,离世前嘱咐家人,先不要让王小林知道自己的死讯,让孩子安心读书。直到几个月后王小林放假时,舅舅才告诉他这个噩耗。
专升本 学校的骄傲
王小林去世引起其大学母校郧阳师专的关注。
郧阳师专数学系主任介绍,王小林于1990年入读该学院数学系1990级数学教育专业2班。当时全年级有3个班,共有100多人。
1993年,王小林经学校推荐获选专升本资格,后升入荆州师专读本科一年。
系主任称,学校是通过媒体报道知道王小林是该校毕业生,他毕业后,跟学校没有往来。当年其班主任已经调到外地任教,很多任课老师已经退休。
经过多方联系,校方也了解到王小林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状况。
在郧阳师专读书期间,王小林一直刻苦勤奋,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与老师同学相处十分融洽,“只是性格方面稍微有点内向,没发现有什么很特别的个性。”
王小林在郧阳师专的学籍卡显示,他的专业课成绩平均在90分以上。在校刊《武当学刊》1993年第二期,发表有王小林名为《关于有限乘空间的子基》的论文。
系主任强调,在当时同级100多名学生中,王小林是唯一一个在校刊上公开发表论文的学生。
因这篇论文,当年王小林还被授予“大学生科研创作新苗”,受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
毕业时专升本,王小林的大学生涯又上了一个台阶。
“获得推荐入选专升本资格,这是三个班级全体同学一起投票产生,总共才5个人入选。”系主任分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王小林在与人交往方面应该不存在问题,“他自己懂一些心理学,遇到一些问题,应该可以自我调节。”
学籍卡显示,王小林在当时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得分是80分。
在惋惜、悲痛的同时,包括系主任在内的多名老师仍存在疑惑,不知道王小林到底遇上了什么坎坷,从一个优秀学生,到沦落家中。
两度辞职 不想外出打工
王瑞华介绍,大学毕业后,王小林曾经想过自己找工作,当时还联系了十堰当地白浪的一所学校,因那时他毕业包分配,没有去成,“弟弟当时说服从安排,后来回到郧县。”
一直关注王小林的刘胜厚介绍,1995年王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教书,一年试用期未过,他自己离职回家。之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又安排他到一所偏僻中学任教,不到3个月时间,再次卷铺盖回到老家,之后一直宅居家中。
刘胜厚说,放弃工作的具体原因,王小林从没有跟他说起过,自从他第二次回家后,内心似乎一下封闭起来,很少跟别人讲自己的心里话。
通过联系郧县教育局了解到,郧县师范学校在2003年撤并合校。局办公室主任称,无法查询到王小林当年在该校短暂工作时的同事。
时任郧县师范学校的校长已经退休,远在广东安度晚年。电话中,这位当年的校长称,“已经记不起王小林当年的情况,没有印象了。”
《十堰晚报》2006年10月26日的报道显示,王小林曾讲过放弃工作的原因。
大学毕业后,王小林的舅舅曾在十堰帮其找好了工作,郧县还是把他要回老家。王小林被分配到中专教书时,与同事一起住在大寝室,人很多他住不惯。后来学校把他安排到学校楼梯间住。夏天热,下雨时雨水会飘到屋里。更严重的是,学生经常上上下下吵闹得人干不成事。基于这个原因,他不想在这所中专学校再干下去了。
再被安排到偏僻乡镇教书时,王小林认为那儿的老师大多是本地人,自己受排斥,他也就没想好好干,其所带的班在期末考试考了倒数第一。
之所以放弃教书,他认为,每个人都想过得舒服些,都有自己的活法。
王小林曾向当年采访他的记者坦言,也想出去工作,有个同学要他到深圳去,但他没有去。
他解释,怕自己去了干不好,而且自己身体不大好,怕不能适应环境、生活上过不惯。
当时记者提出帮他找工作时,他借口婉拒。
媒体关注先后报道过两次
通过查询,关于王小林的报道,最早出现在2002年4月17日《十堰晚报》刊发的文章中。
2006年10月26日,《十堰晚报》刊发《可叹呀!堂堂大学生沦落为乞丐》。王小林读大学后,他的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村中无法帮他办理低保。当时采访记者还向十堰市民政局低保中心咨询,是否可以为其办理城镇低保。
根据当时报道,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认为,王小林年纪轻轻,是个大学生,又有劳动能力,教育部门曾两次安排他工作,他自己不愿上班,原则上不能享受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