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基金(博客,微博)总经理窦玉明在近日表示:“中国未来最大的基金公司可能不是华夏,更可能是工银瑞信或者是建信。”这是否意味着,股东强则规模强,银行系最终将成为基金行业的巨无霸?
事实上,早有业内资深人士判断,今后两类基金公司会活得比较好。一类是能“拼爹”的银行系和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的子公司,另一类是像华夏、嘉实、易方达这样已经具有江湖地位的公司。
确实,银行系基金公司存在一些优势,如银行本身向资产管理机构转型,客户资产将更多以产品的形式存放在银行,银行系基金公司可以与股东共同发展;银行系公司的子公司可以通过承接银行资产池信托业务迅速扩大规模,甚至在短期内实现规模倍增。
短期理财债基就是例证之一。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坦言,非银行系基金公司和渠道之间只是“一锤子买卖”,短期理财债基即使卖出去几十亿,一旦打开申赎,存留下来的规模所剩无几;而银行系基金在销售时会被渠道视为自家产品,即使打开申赎,仍会有银行个人零售资产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基金产品。
有银行系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在股东实力和基金公司规模之间,可以通过转化率进行简单计算,即银行个人零售资产转化成旗下基金公司基金规模的比例。他从实践总结得出,5%算很高的转换率。
以民生加银为例,其大股东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存款余额约4000万,零售客户金融资产6000万,零售体系管理客户总资产大约1万亿,若能获得大股东的大力支持,按5%的转化率计算,近年内资产管理规模可达500亿。照此计算,招商基金精耕股东资源即可在短期内达到千亿规模。而工银瑞信虽然规模过千亿,但转化率不到2%,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不过,这位总经理认为,若要谋求更大发展,仅靠股东资源并不足以支撑业绩。
其实,银行系基金公司对此也有清醒认识。有银行系基金公司人士坦言,股东资源不能无限度使用,依靠但不依赖,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赚钱能力,否则将无法和市场化竞争出来的“草根”公司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