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天价早教一节课300元能否育出“天才”宝贝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5 16:35:18

 

  国际教育理念、双语教学不一定助跑孩子成长

  无论怎样,早教正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父母所接受,早教的队伍日渐壮大。同时,市场上早教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家长青睐,各个早教机构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眼下,除了开发智力、交往潜能等卖点,一些早教机构拓展了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双语教学等课程。

  “我们使用的是‘全球同步教材’、‘进口教具’,拥有国外成熟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不用出国门就接受国外教育。 ”一家国际连锁早教品牌顾问滔滔不绝地向进来咨询的记者介绍,“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双语教学,授课教师水平达到英语专业八级。 ”

  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望子成龙的家长想保持冷静并不容易。

  原本带孩子在家门口附近一家早教机构上课的张女士,前不久果断地给孩子“转学”到离家较远的国际早教机构参加双语学习,接受“国外教育”。

  当操着一口熟练英语的外教进入教室给孩子上课时,张女士2岁的女儿淘淘并不配合,自顾自地玩着自己的手指,连拥有英语六级基础的张女士也是一脸茫然,等着中文翻译。一场双语课下来,不仅孩子别扭,照顾孩子听课的张女士十分疲惫。然而,即便如此,张女士依旧一节不落地带孩子来上课。“学不到太多的东西,培养个语感,灌灌耳音也好。 ”张女士说。

  “有条件让孩子从小接触外语,也无可厚非。然而让人忧虑的是,目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良莠不齐,有一些不具备实力的早教机构也打出了‘双语教学’的招牌招揽家长,其更多是在玩概念游戏。”不少教育专家都有这样的感慨,“家长应理智进行选择。 ”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秦旭芳说:“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一个持续性的、长期的环境,且必须在两种语言获得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语言之间的自动转换。如果只是每周一到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的早教课期间说英语,孩子最多只能记得几个单词,对于孩子语言发展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大帮助。 ”

  曾有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研究表明,多语言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在语言输出方面比在单一语言环境中的孩子滞后几个月。由于英、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所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语言的歧义现象。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称其为歧义容忍度。 3岁以下的孩子思维比较简单,对语言学习中的歧义现象容忍程度相对较低,过早进行双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孩子的思维造成困扰。

  专家看重家庭教育功能文化教育不宜过度超前

  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在此阶段,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科学的教育,才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早教机构五花八门,早教课程内容庞杂,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眼下的早教市场令很多父母感到疑惑、茫然,到底听谁的,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好呢?

  资深教育专家、沈阳市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于永昌认为,对于3岁以下孩子来说,早教不是要让他们记住多少个字或是掌握多少运算知识,如果文化教育过度超前,并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甚至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早教不是单纯地强调早期智力开发,更强调的是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体格培养。

  于永昌十分看重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教中的重要位置。父母与孩子相伴的时间更多,父母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更大。如今的年轻家长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从网络、书本上掌握一些早教知识并不难,每天多抽出一些时间给孩子,比如轻抚孩子、一起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都能培养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其效果不见得比上课差。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要注重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品质行为的引导。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锻炼孩子思维和语言能力时,要特别注重对孩子天性的保护,不要将父母的愿望盲目地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去控制孩子的成长。

  当然,时下快节奏的生活,使不少父母无暇事无巨细地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因此将一些教育职能转移至早教机构,希望孩子在那里能得到较好的教育。专家表示,家长此举无可厚非,但建议在选择早教机构的时候,一定要对它的资质,特别是师资水平有一个全面了解。如果选择的早教机构教材混乱、标准不一、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让早教蜕变成摧残。

  另外,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秦旭芳还提醒家长:“选择早教机构固然重要,但是家长也应该学些发展心理学知识,并选择合适的早教产品。如果能在家里展开生活式早教,孩子会受益匪浅。 ”

来源: 东北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王敏娜摄 记者 徐丹伟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