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文学
“寒假孙大圣暑假白素贞”“神剧”重播爱还是烦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2 15:24:08

  往年曾有人调侃说,“寒假看孙大圣”、“暑假看白素贞”堪称内地电视观众的“共识”。而如今,这些电视熟面孔里又多了个“甄”。近日,有网友吐槽称“安陵容”分身有术,“一天之内就在电视上死三次”。由此,热播电视剧《甄传》也强势跻身“重播神剧”之列。

  事实上,“神剧”再“神”,倘若失去了诸多观众青睐目光的支撑,即便只重播一次两次,恐怕也要在“用眼睛投票”的收视压力下,迅速被赶出“造神”舞台。可人们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现实:为什么“神剧”能跨过岁月阻隔、久播不衰?面对“神剧”频频重播,你的心情是“爱”,还是“烦”?

  网友评出的部分“神剧”

  ●86版《西游记》。据称已重播2000次。

  ●《还珠格格》。据统计,仅2012年湖南卫视重播就达13次。

  ●《新白娘子传奇》。据统计一年重播30多次。

  ●《亮剑》。播出5年被曝重播了3000多次。

  ●《喜羊羊与灰太狼》,据统计已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重播。

  ●《浪漫满屋》。在重播剧排行榜中,该剧是唯一入选的韩剧。

  ●《武林外传》。是2006年中国内地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之一,之后不少地方台曾多次重播。

  ●《家有儿女》。该剧共有四部,都已结束首播,但仍在许多电视台重播。

  ●新上榜:《甄传》。据网友统计,从2012年7月至今某台已重播不下10遍,被视为“极有可能成为继《还珠格格》之后最厉害的重播剧”。

  光靠吃老本,只会嚼已经嚼烂的馍,肯定没有出路

  要说现在电视节目太少,显然有失公允。看看各地老百姓的电视机里,哪个没有几十上百个频道,而且每个频道基本上都是24小时播出。一算下来,电视节目还有些应接不暇。按理说是这样,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尴尬。那么多频道,那么多节目,真正让人们锁定、关注的只是少数几个,而让人们牢记在心、称赞有加的更是少之又少。春节里,各家晚会富丽堂皇,却有泛滥成灾之感,经典剧目再三露面,更令人觉得电视节目乏善可陈。这种体会恐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节目没意思,新剧没得看,观众的抱怨应当引起电视工作者重视。

  有人说,“神剧”重播,有何不可?这些电视剧经过了实践检验,是经典就该多放,况且从收视率和商业角度看,也具有播出优势。这话有些道理,但不是完全有道理。电视台播放剧集“因循守旧”,有“存在即合理”的逻辑,但同样也凸显着“求新求变”严重不足,反映出“存在不合理”的窘迫现实。“神剧”霸占荧屏,更多地只能说明当前艺术创新匮乏,创作荒芜,精品力作跟不上。前一段人们热议横店鬼子兵演员一天“死”八回,吐槽“安陵容”一天死三次,深层次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

  一句话,艺术创作乏力的问题不解决,“神剧”重播就不是什么好现象,电视剧、电视台也只会越来越失去观众。

  饺子再好吃也经不住天天吃,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增长,如果只有名无实、有数量而无质量,抑或只是资本泡沫、虚假繁荣,那栽跟头将是迟早的,而且会是结结实实的。光靠吃老本,只会嚼已经嚼烂的馍,肯定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拿不出真东西来,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北关)

  “重播神剧”是人为制造和利益算计的产物

  面对“重播神剧”,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无论是导演、制片人还是电视台,都是以利益得失和功利算计的目光对待的,如电视台认为“经典电视剧重播有固定的观众群,价格实惠效果还好”,有知名导演表示,“我们也没赚到什么钱,重播时广告再多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也有制片人表示,“或许两三年后再卖播出版权时,我们能提高点价格”。可以说,如此种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无非表明,“重播神剧”是人为制造和利益算计的产物。

  关于“重播神剧”最大受益者是观众的论点,笔者并不同意。道理很简单,如果有更好的电视剧可以享受,有更多满足公众兴趣的电视剧出现,还有可能出现“重播神剧”这个怪胎吗?与其说是公众受益,不如说是公众的选择权一直在被忽视。

  2012年,全国上半年800部电视剧收视率破1的仅占5%。据有关人士推算,能在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一年不过8000集左右,而仅仅在2009年获得发行许可的国产剧就有12910集。可以说,国产剧存在优少劣多的现象。而“重播神剧”恰恰佐证了这种现象。

  “重播神剧”的出现意味着各个方面过于短视和功利化。利益成了各方膜拜的目标,“重播神剧”就是争取利润最大化的产物。“重播神剧”的背后是电视剧优秀品质的缺席。当前不少电视剧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回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冲突和矛盾,缺乏必要的深度挖掘。与火热的生活或者复杂的社会现实相比,一些电视剧缺乏理性评判精神,使观众陷于茫然。众所周知,电视剧必须被观众理解和认可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才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众多的“重播神剧”难以担当这样的重任,相反,是一种遮蔽和误导。(朱四倍)

  我只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这些电视剧记录着我们的回忆、逝去的青春

  有人说,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实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无限重播的剧集也反复冲刷着我们的记忆。

  当某卫视在过年期间让《新白娘子传奇》的三位主角重新聚首的时候,我不禁感慨万千——20年前的经典作品让她们红透全国,而20年后重聚,看着她们脸上岁月的痕迹,仿佛也能看到我们自己长久的记忆。我和不少朋友的感觉是,重播并没有让我们厌倦,而是像“小青”的扮演者陈美琪说的那样——其实“观众很长情”。

  记得《还珠格格》刚刚开播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每晚写完作业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守在荧幕前等待《还珠格格》开播,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小燕子又惹什么祸了,皇后又想什么坏招折磨他们一伙人。有些同学的家里收不到播出的频道,放学后就跟到其他同学家蹭看,或者吵着嚷着让父母买新电视机……第二天到学校,和同学交流最多的也是前一晚《还珠》的剧情,在剧集贫乏的年代,这成了那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这部剧不但捧红了“小燕子”赵薇、“紫薇”林心如,就连“皇阿玛”张铁林也成了演皇帝的典范。而且主题曲也家喻户晓,无人不知。那个时候我常常会在课上用课本挡住自己的脑袋,跟同桌一起唱《当》,唱《自从有了你》《有一个姑娘》《你是风儿我是沙》,有时老师让我们读课文,我们用《还珠》的主题曲配课文内容,混着读课文声小声唱出来。女生们会买《还珠》的磁带,回到家去听,去学唱。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宿舍的四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而我们共同的回忆、共同的话题却都来自重播数次的经典电视剧,彼此熟悉了之后,我们四个人都挤在我的那张单人床上,夜深了,还一起唱着“啊~~啊~~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如今想来很傻,但也都是温暖的记忆。

  长大了,我们不再有那么多时间守着电视机一集一集地重温旧剧,只是在假期有空的时候,看到这些剧集还是会放下手中的遥控器,看几集剧中的他们,还是那么亲切,甚至不愿意接受新版中新的人物形象。即使过去那些电视剧的制作没有现在的先进精致,但那些鲜活的形象依旧是陪伴我们许久的好朋友。

  当然,现在我们对剧集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新的“神剧”仍在出现。第一次知道《甄传》,是在家乡的地方台播的,我姑姑特别喜欢看,八十多集的电视剧,每晚每集不落地守在电视机前看着,为里面的人物百转千回的命运惴惴不安。一开始我对它不以为意,觉得怎么可能还会有电视剧让姑姑像过去的我一样痴迷。但当我自己看《甄传》的时候,却停不下来了,恨不得一下子看到最后一集;但又怕看得太快,又舍不得看,有一次甚至看到了清晨四点,不知不觉发现天蒙蒙亮、外面鸡叫鸟鸣,才想起第二天还要上课,那叫一个废寝忘食啊!

  最近,多次重播的“神剧”成为一个话题,又被推到风口浪尖,而我只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这些电视剧记录着我们的回忆、逝去的青春。每每再次看到这些剧集,都好像是再次翻开我们年幼时的记忆。我生怕有一天看不到这些电视剧,那个时候我该怎么向后来的人们形容这些经典和回忆呢?(张澍)

  当国产剧摆脱内容注水、脱离生活等弊病,当电视剧产业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到那时,所谓的“神剧”也就可以“卸任”了

  “神剧”重播现象,不免引来质疑之声。在“反感派”看来,电视剧的重复“轰炸”,不仅造成审美疲劳、透支观众热情、浪费播出资源,也折射出电视剧市场原创乏力、精品匮乏的困境。

  不过,任何事都不能“一棍子打死”,电视剧重播热的背后,也有着“存在即合理”的现实逻辑。很多精品剧重播时所取得的高收视率,足以代表一定观众群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倾向。有些剧,当年播出时因故没看着,如今重播正好“补课”;有些剧,本身具有较高文艺价值,何时观看都不过气;有些剧,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时不时重温颇有怀旧意味;有些剧,被奉为难以复制的“经典”,对于年轻观众反而是“尝鲜”。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重温自己喜爱的电视剧,有助于增强意志力和提高自控力,从而有益心理健康。且不论该成果的科学性,单说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如果一部重播剧能将沉湎于网络的观众拉回电视前,重温往日时光、享受片刻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各级电视台的播出剧目绝非“拍脑袋之举”,而是分析市场做出的自主选择。什么电视剧能重播、在哪个时段播出、重播多少次,必定要综合考虑播出成本、观众需求、传播效果等因素。一旦重播剧目收视率不佳,电视台自然会调整播出策略。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些“神剧”之所以屡播不辍甚至多台“撞车”,依靠的是自身过硬的质量,历经时间淘洗,依旧吸引眼球。试想,倘若像一些“雷剧”那样粗制滥造、恶评不断,即使重播,还会有多少观众愿意捧场呢?

  说到底,要想让电视台不再“守旧”,关键还在于提升当下电视剧的品质,创作更多比肩“重播神剧”的精品。当“婆媳”、“谍战”等跟风题材不再扎堆,当国产剧摆脱内容注水、脱离生活等弊病,当电视剧产业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相信我们的荧屏会呈现更健康、多元的色彩。到那时,所谓的“神剧”也就可以“卸任”了。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