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人喜欢出书立传,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给读者启示。黄岛区珠山街道年过七旬的逄焕玉并非名人,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一辈子从事普普通通的会计工作,却也洋洋洒洒写了近8万字的自传。“我这一辈子也没攒下什么钱,写这本书就是希望把它当做一件传家宝,给子孙后代留下点精神财富。”昨天,逄焕玉对记者说。
记录亲历的各种事儿
这本取名《记忆》的自传分10章,内容相当丰富,记录了逄焕玉童年时玩过的游戏、农村的过节习俗,以及时代的进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用的是泥盘、泥漏盘、泥碗、泥盆、泥缸和木风箱等。六七十年代有了瓷器产品,包括瓷盘、瓷盆、瓷碗、瓷缸,八十年代后有了现代电器产品、铝制品用具。”书中写道。
逄焕玉今年75岁,出生于原胶南市逄家桃园村的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第一位考上初中的人。初中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县里一家机械厂做会计。50岁退休后,又在一家私人企业继续做会计。2010年1月份,逄焕玉因下雪路滑摔断了腿,休养了半年,但腿已经不能灵活行走,没法到单位上班了。
忙活了50多年,突然闲了下来,逄焕玉觉得日子太无聊了。“每天就是出去遛遛弯,没有事儿干,也不爱和别的老人聚在一起拉呱打牌。后来我看报纸上经常连载赵忠祥、杨澜、朱军的自传,于是也想写本自传,这样对脑子好。而且把我经历的事写下来,给子孙们看看,能给他们启示。”逄焕玉说。
10个月写下近8万字
2010年底逄焕玉正式动笔写自传,“你也能写书?”老伴发现逄焕玉在写自传后对他的能力提出了质疑。不过,10个多月后,逄焕玉还真把自传写出来了,近8万字。“我每天上午出去走走,锻炼一下身体,下午就坐在炕前的小桌上写上两个小时,这样锻炼脑子。”逄焕玉笑着说。
初稿完成后,逄焕玉拜托一位朋友输入了电脑并打印了出来,从事网页设计工作的大孙子又为逄焕玉设计了自传的封面,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孙子说应该再加上对未来的展望,于是我又写了第十章‘我的后望’。”逄焕玉说。
经过七八次修改,逄焕玉的自传终于在今年1月份付梓印刷,32开的铜版纸印了99面,每本的费用是40元。“这本书就是印给自己家人看的,所以没有多印,就110本左右,印刷费用是朋友帮我付的。”逄焕玉说。
因为印得少,逄焕玉不舍得把自传随便送人,“过年的时候只送给了家族中的人,现在还剩五六十本,我得留着送给我的同学和同事,他们知道我写了本自传后,好多人打电话要呢!”逄焕玉告诉记者,他下一步将续写家谱。“逄姓人在原胶南地区有很多,以前留下来的资料很少,需要一点一点挖掘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