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长时间打电话最损听力 接打电话每天别超3小时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9 11:08:52

 

  建议:

  用耳机听音乐时不要超过一小时

  欧阳顺林说,噪音造成的听力受损,一般首先出现在高频率听力区,即4000赫兹以上,然后逐渐到3000赫兹、2000赫兹、1000赫兹等,而人们日常交谈的声音频率一般在1000~2000赫兹,所以早期听力损失不易察觉,等到发现明显听力下降时,已为时较晚。

  他建议,用耳机听音乐时,音量最好保持在40~60分贝,相当于一般谈话声或者略微小一点,以感觉舒适悦耳为宜,连续收听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接听电话时,不要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每天听电话的时间不要超过3小时,最好每过半小时,就让耳朵休息一会或轮流换耳接听。

  一旦出现耳鸣或耳闷塞感时,要及时就诊,详细检查听力有无损伤,及时予以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消肿、溶栓等对症治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尽量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充分休息,最好能坚持做耳部保健操,多揉搓耳朵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提醒:

  切忌频繁用力挖耳

  另外,频繁用力挖耳也会损害耳道。“耳屎”医学名称叫“耵聍”,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的分泌物。“许多人以为它只是肮脏的排泄物,而不知道耳屎对耳朵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

  欧阳顺林介绍,富含油脂的耳屎能阻挡细小的灰尘侵入耳道,还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耳屎中的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不仅如此,耳屎还能使外耳道空腔稍变狭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过滤和缓冲作用,保护鼓膜不被强声震伤。”他说,经常大力挖耳,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弄坏鼓膜,严重时反复刺激耵聍腺体还有可能诱发腺体癌变。“如果需要定期清理耳屎,最好请耳鼻咽喉专科医生进行科学清除。”

  相关阅读:常吃护耳食物延缓听力下降

  椐有关医学资料统计,65岁以上老人有75%患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聋症。如果患有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这种比例就更高。所以,我们在即将步入老年行列时,不妨采取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饮食调理,能够延缓听力下降的发生。

  要多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

  注意铁元素的补充,能有效地预防和延缓老年人耳鸣、耳聋的发生。45岁以上的人群,就要注重铁的补充。

  含铁丰富的食品主要有紫菜、虾皮、海蜇皮、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香菜、黄花菜等。

  推荐一款药膳:用黑木耳40克,用温水泡发,洗净,切成细丝;红枣5枚,去核,切细;粳米100克,淘净。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粥。每周吃3次,长期坚持,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要多补充含锌丰富的食物

  锌虽然在体内含量很小,但其作用很大。研究表明,患有耳鸣耳聋的老年人有近1/3的人体内缺锌,45岁以上的人群每天要保证摄入15毫克锌,这样才能维持体内锌元素的平衡。

  含锌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粗粮、坚果、蛋类、海参、牡蛎等。

  推荐一款膳食:海参15克,发好,切成条状;黑豆30克,洗净;猪骨100克,洗净,砍成小段,一同放入砂锅内煮2小时。待快熟时放入生姜、葱花、味精调味,就成了一道味美香浓的菜肴。一周服食2次即可,也能收到很好效果。

  要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维生素C、维生素E有提高人体歧化酶的作用,促进氧气的利用,改善末梢的血流量,能起到保护内耳的作用。这些元素主要含在各种绿色蔬菜和柑桔、核桃、花生中,只要平时常吃就行。

  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医学研究发现,很多患耳鸣的老人,与血中钙的缺乏有密切关系。这类元素主要含在动物肝脏、蛋类、蘑菇、银耳中。

  另外,老年人还要注意吃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食物,有利于改善血液黏稠度,使耳朵末梢微血管通畅。要改变不良嗜好,戒烟限酒,不要通宵达旦的打牌,不要吃过咸过甜的食物。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编辑: 童文丽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