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长期用药易导致肝损伤 肝损伤的饮食注意事项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1 13:43:49

  肝脏、肾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水溶性药物多由肾脏排泄,脂溶性药物则经肝脏排泄。一般来说药物要能穿透到组织内发挥作用,必须是脂溶性碱性药物,所以长期服用药物更容易导致肝脏的损害。目前多数人对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意识不强,肝损伤潜在危机不容忽视,日常用药需注意一下几点:

  1、日常避免滥用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滥用药物可引起急性肝坏死、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结果,全球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第四号杀手。生病虽然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无知”。目前,药物滥用最突出的就是‘三素一液’——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所以日常生活用药,应避免自行用药、滥用药物。

  2、谨慎选择治疗药物

  肝肾疾病患者要慎用或者减量使用药物。在药物选择过程中,要选择对肝损害小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治疗药物。切不可轻信某些宣称具有治疗作用的保健品可以替代治疗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3、联合用药减少损伤

  必须使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或肝肾功能不全、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并且联合葵花护肝片等保肝药物,减少肝脏的损害。检查肾功能主要是查尿常规,如果检查发现尿蛋白异常,说明肾功能受损。

  4、潜在危机因人而宜

  某些常用的慢性病治疗药物,如降糖药物双胍类等大部分经过肝脏进行代谢,本身并不会对肝脏产生较大危害,但如果患者肝脏已出现脂肪肝、慢性肝炎等病变,或是长期饮酒、肥胖等肝病高危人群,服用后就会加重肝脏代谢的负荷,从而引发肝损伤。患有肝病的患者在使用其他疾病治疗药物时,需加服葵花护肝片,一方面可以达到降酶退黄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护肝片中含有的P450成分可以加速药物代谢,保肝护肝,降低药物对肝细胞的损害。

  肝损伤的饮食注意事项

  1、肝损伤患者应绝对忌酒:肝损伤患者应尽量饮用低度酒或不含酒精的饮料,如原有基础肝病史则更应绝对忌酒。

  2、肝损伤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肝损伤患者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此外饮食平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不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

  3、肝损伤患者应及时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等:饮酒过多之所以会导致肝脏损伤,多是由体内缺乏B类维生素所致,充足的B类维生素补给,可有效治疗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因此肝脏已出现问题和已感到酒精危害的人群,应尽量多地摄取B类维生素。

  4、肝损伤患者应及时补充一些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如微生态活菌、矿物质等有利于维持肝脏健康的微量元素。微生态活菌可抑制革兰氏隐性细菌繁殖,降低肠源性内毒素水平,有助肝脏排毒,从而降低血氨,缓解体力疲劳,还可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改善肠功能紊乱等亚健康状况;矿物质可维持身体组织器官与脏器的代谢,有助身体健康,如缺乏钾和钠,易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

  除饮食调节外,肝损伤患者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并结合适量的户外运动。因为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适量运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既可使人体气血通畅,又可怡情养肝,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护肝保健的目的。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综合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