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中老年
60岁以上耳鸣发病率达30% 如何预防听力下降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03 09:58:17

  2013年3月3日是第十四个“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听力,幸福人生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残疾的比例高达11%。据此推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听力残疾人总数超过2000万,做好老年人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专家指出,听力残疾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极大地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社会功能。

  听力障碍人群超2000万

  记者:国内有多少人的耳朵在医学定义上是不好的或者是有障碍的?

  龚树生: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一个定义。现在对耳朵听力障碍有很多说法,有的说耳聋,有的说耳背,有的说重听,有的说听力下降等等。现在我们以听力下降作为一个基本的说辞。我这里想跟大家介绍一个数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光是有纯粹的听力障碍的,有2004万人,同时其他的残疾合并有听力障碍的,就是多重残疾的,还有700多万,所以整个加起来在我们国内听力障碍的有2780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所以防聋、治聋工作应该说是摆在我们国家,我们政府、社会,特别是我们医务人员面前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该说人的健康水平在提高,为什么听力障碍的人群如此庞大?

  龚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该说人的健康水平在提高,这个话是对的,但有一些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是不能随我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而改变的。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除了老年聋、中耳炎等疾病外,还有很多,比如遗传性疾病和非遗传的先天性疾病。还有一个是药物致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过去。

  引起耳聋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噪声。任何一种声音,如果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欣赏它的时候,可以理解是音乐。但是当这个声音变得音量很大、干扰我们的时候,分散我们精力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噪音。现在戴耳塞听音乐的人,特别是经常在公共汽车上、地铁上都能看到一些很时髦的年轻人戴着耳机,把声音开得很大,以致周围其他的乘客都能听得见;还有的就是,一些学生,睡觉的时候戴耳机,听音乐、听外语,可能由于自己都睡着了,音响还在播放,到第二天早晨起来才发现。像这种长时间、高音量地接触声音的刺激,姑且不说它是噪声,对听力的损害肯定是非常大的。因为不影响语言交流,很多情况下都不易发现听力下降。但是要做一些听力检测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分为轻、中、重度

  记者:在医学上,是如何判定听力损害的严重程度?

  龚树生:噪声对听力的损害,如果只是在一个短时间内接触一定强度的声音,对听力的损害可能是可恢复的。比如到音乐厅去听了音乐出来之后可能什么都听不见了。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第二天早上又好了。这种可恢复的听力障碍我们叫做听觉疲劳。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加强防护措施,仍然接触这种声音,这时听力损害就是不可逆了。

  但是,作为临床医生来说,我们考虑它是否是与噪声有关的,有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一个纯音电测听,了解其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按照现在国家的标准,正常人听力在20分贝以内,如果听力损失达到了40分贝了,被认为是轻度损失。如果到了55分贝了,是中度损失。如果超过70分贝就鉴定为重度损失。

  耳闷是听力损失的信号

  记者:日常生活中哪些信号是听力损失的信号?应该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龚树生:听力下降,自己应该能够察觉。比如听力下降,跟别人交流时有一定的困难;或者是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开的声音要很大;或者你听手机的声音会觉得不清楚、别人却能够听得清楚,这个时候你就会察觉听力有损失。

  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听力损失先以耳闷为表现。主要感觉是耳朵很闷,不舒服。时间长了一定要到医院来就诊,做一个检测,就可以知道听力是不是有损失了。对于越早期的听力损失,时间越短,在临床上治疗,可恢复性、可逆性越好。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提醒一下读者,对于自己的耳朵要有多一分的关注。有时候自己觉得不舒服了,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一下、看一下,增加一些防护措施。

  记者:具体来说,在医院做一些什么样的检查?

  龚树生:纯音电测听。现在很多国家二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做,甚至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社区医院也有这个设备,几十块钱的检查费,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完,对了解你的听力状况非常有帮助。

  

 [1] [2] 下一页
来源: 健康咨询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