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留守儿童王小敏上《新闻联播》揪动人心,节目播出当天,在上海打工的父母时隔3年,首次和孩子团聚
“爸爸、妈妈,你们还有好久才回来?”前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段开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对话视频,让无数人揪心,孩子在这头,爸爸妈妈在那头,一家人隔着电脑屏幕抹泪的画面,看哭了很多人。
那个因为想爸爸、妈妈了,在电视里嚎啕大哭的留守儿童王小敏,是否如愿见到了她的爸爸、妈妈?3个春节没有回家,这个留守家庭又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辛酸?昨日,重庆晨报记者前往开县月霞村,见到了8岁的王小敏和弟弟王杰。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挣扎,35岁的王元平和妻子田学美终于从上海启程回家了。
开县月霞村,王小敏看见久别的父母忍不住哭了。
《新闻联播》里的一幕
看哭了很多人
前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让很多观众记住了一个重庆留守孩子的名字:王小敏。
电视里,8岁的小敏拉着弟弟,终于通过电脑视频,见到了他们3年未曾见面的爸爸、妈妈,看到父母的那一刻,孩子嚎啕大哭,不停追问着:“爸爸、妈妈,你们还有好久才回来?”远在上海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妈妈以后挣到钱了,就回来看你们。”
《新闻联播》中,这段一家4口隔着电脑屏幕抹眼泪的画面看哭了很多人。昨日,数万网友转发这段对话视频,这个开县的留守儿童家庭,被全国观众聚焦。
这段视频背后的故事
过年回不回家两口子有分歧
这里留守儿童很多
上海宝山区,大批外地务工人员在这里聚集。2009年,田学美和王元平随村里的同乡来到宝山,租住在这里最偏僻的出租屋内,每月租金400元。这3年,过年回家成为夫妻俩最奢侈的心愿。
一闭上眼睛就想起孩子
每逢腊月,同乡们纷纷回家,田学美和王元平眼巴巴地看着大伙离开,总是羡慕,但从没认真动过回家的念头,今年也一样,在通过视频见到小敏和小儿子王杰前,夫妻俩的打算跟过去3年一样:省出路费,今年过年不回家。
“但见着孩子后,我俩就忍不住了,吃晚饭的时候,吃着吃着我们又哭了。”田学美说,从网吧回家后,她哭得稀里哗啦,两口子说起孩子哭成一团,但商量下来,意见却产生了分歧,尽管都很想儿女,但丈夫王元平坚持把路费省下,全给孩子们寄回去,让几个娃娃穿身新衣服过年。
但田学美想回去了,“我一闭上眼睛,就想起小女儿哭着说‘别人的爸爸妈妈都回来了’,3年了,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想回家过。”
当晚,两口子商量到凌晨两点,最终田学美妥协了,两人达成共识:“明年,明年挣了钱一定回家!”
挣扎半月还是决定回家
尽管跟丈夫说好了不回家,但此后的半个月里,出租屋里的气氛显得凝重起来,每逢有老乡回家前来告别,田学美都会哭,每次跟孩子们通话,田学美挂了电话,还是哭,再后来,邻居们走得越来越多,田学美开始失眠了。
想回家了,这个念头,田学美3年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过。
“我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开始想娃娃。再后来,我给他(丈夫)说,算了,我们还是回去,就算是借账,今年我也要回去。”田学美的提议,王元平不再反对。1月27日,两人去银行取出了全年省吃俭用余下的3300元钱。这笔钱,刚好凑足两人往返的路费。
当晚,田学美给婆婆家里打了电话:“我说今年要回来的话,过年就没钱寄回家了。”电话那头,老人没多说啥:“我不要钱,我就要你们回家,团年了才叫年。”
两口子回家的决心,更坚定了。
35岁的王元平在宝山一个专门负责拆迁的建筑公司上班,平时每月工资2000元,田学美在一家老乡开的饭馆洗碗,每月1200元。这个春节,两人本计划着趁节日工资高,好好再存点钱,但计划临时改变,只有硬着头皮去请假,“工头很好,一听说我们要回家看孩子,二话没说就把钱给我结了。”王元平说,当天,两人就去了趟浦东,购买了2月1日从上海开往开县的大巴车车票。
每次和父母视频聊天
孩子们都眼含泪水
新闻播出当天
小敏的父母已经回家
昨日清晨,开县月霞村笼罩在薄雾中。位于半山坡上的两层老楼里,35岁的田学美也从睡梦中醒来,眼前这一幕,是她无数次曾在梦中看到的场景。时隔3年之久,她和丈夫第一次在醒来时,就看到了在身边熟睡的一对儿女。
田学美想摸摸小女儿,但她不敢伸手,孩子紧拽着她的右手,从睡下就没松开过。这个25天前还隔着电脑视频抹眼泪的家庭,终于在前天团聚了。
时隔3年之久的团聚,充满眼泪与欢笑。前晚,田学美一家7口,手拽着手在冷飕飕的院坝聊到凌晨,她和丈夫没有看电视,更不清楚当初跟女儿聊天的视频播出还感动了那么多的人,但说起女儿田学美还是哭了。
“和两个孩子的这段视频是1月11号录制的,当时孩子的老师让我们找个网吧,跟孩子通过视频见一面。”田学美说,“出发前我俩还说好谁都不准哭,可看到两个娃都绷不住了,一个比一个哭得厉害。”
而此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小敏,开心地笑了。
“过年不要压岁钱么?”记者问。
“不要,我只要爸爸妈妈回家。”小敏回答。
这个留守家庭很特殊
没带一件新衣服,甚至没给孩子们买颗糖,田学美说,她和丈夫就这样匆匆忙忙地回家了。
两口子外出务工,养活家中4个儿女,相对一般的留守儿童家庭,他们不回家的原因,则显得更加无奈。
重组家庭4个儿女要养
“我们家4个孩子,3个女儿,1个儿子,全部被留在了老家。”2001年,田学美的第一任丈夫因病离世,留下了不满4岁的两个女儿。次年,她与王元平经人介绍结婚,此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小敏和王杰。
早在2008年,为了供养孩子们长大,一直在家务农的王元平就跟着同村的老乡们去了上海打工。当年春节,小儿子王杰出生,田学美因难产差点没能挺过来,王元平回家了。
“当时我就想,一家人要完完整整在一起,外面再能挣钱,那也不是家。”但王元平的想法很快被改变,家里4个孩子需要供养,每月的开销,不是他在老家务工所能承担的。
4个孩子分开寄养
2009年8月,王元平带着体弱的田学美和小儿子一起到上海打工,但外面的生活远比想象的艰难。半年后,王元平托人把儿子从上海带回老家,此后,4个孩子两人一组,分别跟着爷爷奶奶和外婆居住。打那以后,王元平和田学美就跟着同就同乡辗转各大工地挣钱,再没回过家。
每半月通一次电话
“2009年离家时,我大女儿才10岁,我怎么会不想回家。”田学美记得,离家时,从上海到开县的路程坐大巴车得走48小时,路费是250元,这几年虽然没回家,但她从同乡口中知道,现在回家坐大巴车只需不到24小时,但路费由此前的250元涨成了650元。
回家还是省出路费?两口子3年来一直选择了后者。每半个月打一次电话,是她和4个儿女的约定,但每次通话时间,田学美都会小心翼翼地控制在5分钟内,“不敢说太久,一说久了孩子们就会问我啥时候回来,一问我们就都会哭。”
过年,田学美辛酸的亲情账
过年回家,是田学美觉得最亏欠孩子的一笔亲情账。
“我们每月扣除1100元的房租和生活费,再准时邮寄1000元钱回家后,还能剩余几百块。”田学美说,丈夫偶尔会窜个工地加加班,算是找点外快。今年,两口子一共攒了3300元,本打算全部寄回家给孩子和老人,但这次回家路费就得全部花光。但田学美说不后悔,因为除了过年回家,她没有别的办法能去补偿内心对儿女们的亏欠。
养活4个娃娃3年不回家有苦衷
开县月霞村,一家人高兴团聚(左一是二女儿、左二大女儿)。
28岁的李芸是开县上桥中心小学三年级1班的班主任,班里29名学生,留守孩子就有24名。孩子们的父母,主要在上海、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打工。田学美的小女儿8岁的王小敏就是24名孩子中的一员。
说到父母孩子抹眼泪
“留守儿童比同龄的孩子们更成熟,小敏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孤独的孩子,但她很懂事。”李芸说,有天早上小敏没来上学,“我就跑到她家去,她奶奶不知道她逃学,她说已经请假了。”
李芸说,自己当时觉得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因为小敏的奶奶不识字,没法辅导学习,小敏没有完成作业,所以才不敢来学校。“没有父母可以依靠,孩子很孤单。”后来得知中央电视台要来给孩子们录制视频,于是她立马想到了小敏,孩子在电脑上一看到妈妈就失控大哭,这样的反应让一旁的李芸也哭了。
李芸回忆,有次她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谈到“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看到班里那些留守孩子都在悄悄地抹眼泪,每次谈及父母这样的话题,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总会显得很沉重。”
不过今年,上桥中心小学三年级1班24名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回到了家中,李芸说,这是她从教6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圆满春节。
七成学生是留守儿童
重庆开县上桥中心小学校长陈宝福告诉重庆晨报记者,上桥中心小学一共有17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28名,占74%以上。
“这些留守儿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设立专门的视频聊天室,关爱留守儿童。”陈校长说,但孩子们每次和父母视频聊天,都是抹着眼泪结束,“我们很清楚,物质条件再充裕,也无法填充骨肉分离留下的情感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