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8.26.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幼升小难入上青天? 幼升小抢跑出力不讨好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4 14:25:50

 

  那些择校的孩子真功夫在考试之外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前赴后继,涌向遍地开花的幼小衔接班?记者调查发现,到学前班进行学习的孩子一大部分是为了应付“择校”时的考试。

  的确,在北京一些重点小学,对“片区”内外的孩子的考试内容大不一样。

  冯先生家在一所重点校的“片区”内,他记得女儿考试那天大概一共用了四五分钟的时间,一道简单的口算题,再加上几个日常小问题。

  而郑先生则带着孩子参加了与自己单位共建的一所东城区小学的考试,“考试分好几场,也分好几门,有语文、数学、外语,还有跳绳、唱歌等。”最终孩子没有考上。

  对不少并没有居住在重点校片内,又没有太多人脉关系可以利用的家长来说,如果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上“家门口那所学校”,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多学些知识武装起来,参加名校裸考,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路径。对他们来说,多让孩子参加一个学校的入学考试,孩子就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到处“碰碰运气”,说不定哪个就碰上了。

  不过,一位通过“共建”成功择校的妈妈对记者神秘地说:“真要择校,功夫是在考试之外的。”

  这位妈妈有两个女儿,6年前大女儿在她的运作下顺利地进入了一所重点小学,6年之后她又把小女儿也送入了重点校。据她说,她的孩子也去参加了考试,不过“五分钟就出来了”。

  不少家长由此抱怨:现在择校越来越难了。

  的确,从去年起各种政策轮番出台,使得择校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再加上对幼儿园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使得不少幼儿园撤销了与幼小衔接有关的内容,这倒给那些学前教育机构更多宣传的筹码,不少家长应声而至,使得不少学前培训机构学位紧张。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某批发市场附近的一个学前班,因为有“外教”及“潜能开发”等特点,一年的费用已经好几万元了。

  5岁的西西正在那里上学,平时接送她的奶奶说:“学的东西真不少,才几岁的孩子每天都有不少作业,这哪里正常呀?”

  那些上了学前班的孩子有些伤已经烙下

  家长们“抢跑”和“择校”,本意都是希望孩子能更好。但是殊不知,“过早地接触小学的知识,根本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做法无异于给孩子服下了慢性毒药,这种‘毒药’将会慢慢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加拿大学习了多年幼儿教育,现在一家国际幼儿园任园长的黄女士这样对记者说。

  不少幼教专家都介绍过美国科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但是,超前教育孩子的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一些孩子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那些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后来却基本都赶了上来。

  这个实验至少向我们证实了“抢跑”者不一定都能赢到最后。

  但是有些伤害却马上能显现出来。

  沈先生的儿子上了一年学前班,从刚上小学那天起他就听儿子回家说:“太容易了,都是我早就学过的了。”

  但是,一个学期下来,沈先生却被老师找去谈话,因为儿子期末复习时的成绩几乎是班里最差的,有时候一张卷子能扣20多分。

  都学过的知识怎么还不会做呢?沈先生很是疑惑。

  老师告诉沈先生,他儿子的问题就在于他都学过,所以上课从来都不听讲。

  现在正在教一年级的张老师说:“在学前班的时候老师主要教的是知识,而在学校里老师更加注重的是把知识放在实际的问题中,让孩子们通过知识解决问题。”张老师举了个例子:学前班老师会教5-3+2=4,但是,在学校里,会把这样的题转换成一张图,图上有一辆公共汽车,原来里面坐着5个人,后门下去了3个人,前门上来了两个人,让孩子用数学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习从来都不只等于学习知识,因此,教育也从来不只等于学校教育。但是,正是因为一些家长思想中存在着这样的误解,才会被一些并不科学的观念所蛊惑。

  不过幼升小的恐慌也并不完全由家长和一些学前教育机构造成的。“在国外5~8岁是一个专门的幼小衔接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是放在小学里。”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廖丽英说,不少学校二三年级的教室里还设有表演台。

  把幼小衔接的过程放在小学不失是一个杜绝幼小衔接过渡教知识的办法,但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院关颖认为,整个社会上弥漫的教育恐慌从根本上说是忽视了儿童的权利。无论是小升初的焦虑还是幼升小的压力,从根本上都是成人的压力在向儿童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有谁关注过孩子个人的意见?孩子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在一定程度上都被漠视了。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