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迷、楼市不振,高收益的信托理财产品成为个人财富管理的新途径。然而,近期频现的信托产品“兑付难”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在信托业资产即将迈过7万亿元大关的同时,部分投资者面临着数百万财富蒸发的风险。
信托理财竟成“绞肉机”
中国银监会非银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国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6.98万亿元,有望超越保险成为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然而,规模“大跃进”的背后却是风险的逐步积累。
21日,中信信托发布临时披露公告称,总募资额达13.335亿元的“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因三峡全通公司深陷经营困境无法按期付息,当期未支付利息达7456.4875万元。这意味着,投资者正面临本息不能如期收回的风险。
此前,已有多款信托理财产品陷入兑付疑云。中诚信托6月确认,旗下募资约30亿元的信托贷款融资人卷入民间融资诉讼;11月,中融信托因3.845亿元信托贷款未能还款,提请拍卖青岛凯悦中心部分资产;12月,募资近4亿元的“证大金牛增长资金信托计划”传出巨亏。
一面是信托业规模狂飙突进,一面却是大量信托理财产品频踩“地雷”。
沪籍商人王先生是某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2011年2月,经银行理财经理推荐,他以300万元购入“证大金牛增长资金信托计划”。管理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该信托计划单位净值0.5642元,浮亏接近45%。
债企出现债务危机
专家认为,尽管法律已确定保护投资者原则,但随着信托标的、参与主体的扩展,机构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足,使“兑付难”等风险事件频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认为,在资金吃紧的大环境下,一些信托产品在设计时轻视风险,热衷参与放贷拆借,引发担保、代销过程中的不谨慎。
“近期信托遭遇的兑付压力,一类是高收益债企出现债务危机,另一类是定向增发与行情‘对赌’失败,这些投资形式均有较大风险。”
比如,“证大金牛增长资金信托计划”合同载明,该产品未设立专门止损条款。在最不利情况下,收益率可能为零,投资者可能丧失全部本金。根据投资报告,这一信托产品参与的五只定向增发股票均一度跌破认购价。如按300万元起售额计算,144名自然人浮亏逾1亿元。
代销信托要揭示风险
临近岁末年初,理财市场屡现超高收益、保本兑付等推销口号,四川信托某产品甚至喊出最高35%的预期年化收益。然而,近期爆出的系列兑付危机表明,“刚性兑付”只是口头承诺,“兜底”神话不能相信,投资者应强化风险意识。
专家认为,面对理财神话破灭带来的损失,投资者需增强对代销产品的风险意识。同时,信托产品也应完善担保设计、风险控制,代销机构则要对风险揭示行为负责。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