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和丘成桐(中)合影(左为杨东辰,右为任之)。
穿着校服,浓眉大眼,爱笑,说话落落大方,看上去没有一点“学霸”气……昨天下午,杭二中男生杨东辰在学校和大家分享了他的学习经验。老搭档任之因在上海参加一项民间英语交流活动而没有出现。
杨东辰和任之,都是杭二中高二学生,在上周揭晓的第五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中,两人凭借论文《数学物理中的一个丢番图问题》获得银奖,并获得10万元人民币奖金。
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称得上是国际含金量最高的中学生数学奖之一。和单纯为竞赛而竞赛不同,丘成桐设立这个比赛,是为了激发华人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希望培养新一代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他强调这个比赛并不是选状元,而是希望学生通过难得的与国际知名教授交流的机会,开阔眼界,扩充经验,最终明白科学的真谛,走向学术上的成功。
前四届获奖学生大多被国内外名校录取。
让他讲讲学好数学的经验,杨东辰笑说,小学前基本没接触过数学,也没学过珠心算什么的。
“其实数学好是从一次重大打击开始的。”他挤挤眼。四年级时,他去徐家私塾学奥数,“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一次考试不重视,“考得很差,差点没有办法继续读”。
“后来在数学上花的时间就多很多,成绩一直很前面。小孩子总是这样的,得到鼓励,就更有兴趣和自信心。”杨东辰说,自己不像有些“数痴”,看到什么都会想到数学,但他觉得“数学很有意思,看到图形、方程,会觉得这些东西有本身的逻辑在,有韵味”。
“其实对小朋友来说,不要怕学数学,多思考,老师可以给你结论,但自己要学会思考,数学是兴趣问题,千万不要盲目追求分数。”
杨东辰对人文科学类也很有兴趣,课余生活很丰富,喜欢演讲、主持,经常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做主持,热爱声乐,从小学唱歌,小时候参加过全国的卡拉ok电视大赛,会拉大提琴,也是篮球好手。
“有人说我每天赶来赶去,像个救火队长。”他笑,但这样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他乐此不疲。
今年8月底,杨东辰递交了和任之一起合作的论文,经过在浙大的初审面试后,最终在12月上旬收到通知,去北京角逐总决赛。
聊起12月19日在北京总决赛时面对一溜“国际大牌”数学家的答辩,他一脸淡定。14位专家,几乎都是外国面孔,用英文陈述论文,然后接受提问。
丘成桐就坐在评委席正中。“一脸经典的‘丘氏’似睡非睡表情,很舒服地坐着。”杨东辰这样描述对丘成桐的第一印象,“我们讲到亮点的时候,他会瞪一下眼睛,有点惊讶的表情。后来交流起来,语气很温和。”
丘成桐还在答辩时和两个男孩拉起了家常,问他们来自哪个城市,读高几,当然,也少不了很尖锐的专业数学问题。
“后来遇到拿了金奖的清华附中的同学,和他交流,发现他的英文水平非常高,理论层面也很强。以后在这两个方面都要努力。”杨东辰笑。
事实上,他们的这篇论文酝酿了很长时间。杨东辰和任之是小学同学,初中又同在建兰中学;初三,同是保送生的他们觉得太空,觉得应该捣鼓些什么东西,因为都对数论方面有兴趣,就四处找资料看。杨东辰说,这个17页的论文算是他们对数学理论的一种“爱的表达”。
初三暑假,他们经常去彼此家里碰头,一讨论就是一天,更多的时候,是各自在家里看书、找资料、思考,用e-mail和qq交流灵感。后来,一起进了杭二中,挤时间一点一点磨论文,有困难,就去求教二中的数学老师斯理炯和浙大的数学专业老师。“后来无意中得知有这个奖,觉得刚好可以试试看!”
对数学理论的一种“爱的表达”
小学前没接触过数学
“我很赞成他全面发展,这个更加重要。”杨妈妈说,儿子的学习效率很高,从小习惯好,在读书上让大人很省心。兴趣广泛,每晚睡觉前一定看参考消息,关心时事,对法律、心理学、哲学、艺术等都非常有兴趣。
而且,杨妈妈和任之妈妈的教育方式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说了算”。任妈妈说,刚进杭二时,任之考进实验班,但他自己很有主张,觉得想要更广阔的空间,而不要“被竞赛、题目束缚”,就读了平行班。
“也有老师、同学觉得可惜。但我很尊重他的这个决定。”任妈妈说,孩子自己喜欢的,才会努力为之奋斗。
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说,学校一直尝试给这些非常有个性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而宽松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比如入选极富盛名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会士的二中学生张维加等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些优秀学生的出现是葡萄串式的,“放手,让孩子各得其所,让孩子自由地飞,让孩子跟着兴趣走。不管是学校还是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他一个支点,就可以发展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