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常山贡面:有劲又有味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21 08:29:03

加工户迈富路

  常山贡面又名索面、银丝面,是一种以面粉掺以山茶油,配加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的手工面。在球川镇,贡面、豆腐、雪片糕是“球川三宝”,贡面加工可谓历史悠远。

  12月13日,记者赴球川镇一睹贡面的加工情况。

  来到球川镇竹林村已是上午10点30分,村民杨薯华正关着门在一间作坊里制作贡面。房间里摆着三架面架,杨薯华的妻子从一个长长的面箱里拿出一杆杆面条往面架上插,插好几杆面条,她又用力上下拉几下面杆。杨薯华则坐在凳子上,将木盆里盘成圆形的一根长面,往两根筷子上上面。他的动作娴熟、利索,一会儿功夫就上好两杆面条,随手放入面箱中。

  “这道工序叫上面又叫上筷,做的时间最长,今天需要5个小时才能做完。”杨薯华一边忙碌,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近段时间,由于常山贡面已脱销,杨薯华夫妻日夜加班加点赶着制作贡面。“我是夜里12点钟起床的,先和面,再开条,打条。”这天,他加工两缸面粉,共60公斤。和面就花费了两个小时,开条是一个钟头。然后,他打条,妻子配合着将一根粗长的面条盘入大木盆中。忙到此时,天亮了,两人吃了早饭再开始上面,然后上架。

  面条上架后,需用力上下拉几下,将面条由短变成细长。他们将一根根面条拉成一米左右长,再搬到门口晒面。一边晒面,又一边拉面。杨薯华说,贡面要拉到1.9米左右长,这才算完成了拉面工序,整个过程全靠手工制作。将这60公斤面粉变成银丝万缕,夫妻俩要做到下午5点30分才休息。

  从19岁开始学做贡面,杨薯华至今做了31年。前段时间,杨薯华加工贡面还上了央视。

  现在,他俩一年加工5000公斤的贡面,这个数量在村子里算得上是个加工大户。“贡面是供不应求,去年的价格是5元一斤,今年为6元,一年大约6万元收入。”杨薯华告诉记者,这是散装的价格,如果是礼品盒包装则是一公斤16元。

  竹林村村支书徐谟民说,加工贡面十分辛苦,在上世纪80年代,全村有十几户人家加工贡面,而今加工大户只剩3家,全村估计全年加工近3万公斤的贡面。

  大有来头的贡面

  球川贡面,一般是当天制作,当天晾干,所以都在晴天加工,雨天就不能做了。

  据史料记载,常山索面早在唐咸亨时期就开始生产,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索面制作场坊就已经遍及城乡,因其形似丝索,俗称索面。相传宋朝皇帝喜食此面,球川手艺人将加工精细上乘的贡面连同球川镇产的“球川官纸”年年进贡,故称作“贡面”。常山索面在明朝被列为“贡品”,《常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明嘉靖年间,索面取名“银丝贡面”进贡朝廷,每年达数百担之多。

  现在,正月里拜年,遇上了祝寿、乔迁等喜日,总有一碗热辣辣、油汪汪的贡面迎接,并在丝丝面条下掩藏两个“子鳖”(像荷包蛋)——此种做法,人们戏称之“猪栏草铺芋子”,殊为有趣。

  许多城里人都爱跑到乡下,吃上一碗农妇、村姑烧煮的贡面。在煮沸一锅开水的间隙,巧妇们在灶台上放上一遛弯青瓷碗,依次加入佐料:肉油、辣椒油、葱花,味精、酱油……佐料放齐,水也在锅内冒着水泡,放入贡面,只需在锅内翻腾片刻,便可起锅。迫不及待地夹一筷,匆匆吹上一口热气,哧溜溜地吸入嘴里,细腻爽滑,唇齿留香。

  贡面是怎么做出来的

  贡面都是纯手工加工,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由于手工贡面的加工需要十来个小时,师傅们往往凌晨两点就投入紧张的制作中,才能赶得上晾晒和出售,所以被称为“起早贪黑”。当金色的阳光透过薄云,丝丝缕缕地洒落下来时,农户们便扛出插满面筷子的面条架,将连夜赶制出来的贡面挂上去,然后依次用暗劲拉扯,数百双面筷子上手指般粗的面条顷刻间形成精细均匀的丝面,数米长的“万千银丝”迎微风飘拂而不断,犹如一幅幅精致的工艺品。

  这天,我们又来到村民徐文生的家,只见他家门口已晒着一架子的贡面。57岁的徐文生正和妻子余海香在室内给贡面上架。“常山贡面的手艺,大多是向张丰松老师傅学来的。”徐文生说。他干此活,已有40个年头。

  与杨薯华一样,徐文生也是夜里12点钟起床,夫妻俩加工60公斤的面粉。上午11点徐文生的上筷工序已完成。房间里摆放着的两个长长的面箱里全是面条。这个长方形的面箱,有3.2米长,宽0.55米,分成三层。“我们加工两缸面粉,从夜里要忙到下午6点钟左右,才算完工了。”

  徐文生说,打条是将熟化的长条打细打匀,连接制成一条直径约6毫米的细长面条,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既要保证细面条均匀如一,又要保证细面条不粘、不断,技术功底高低由此可见一斑。上筷的时候,是把细面条一圈一圈地卷到两根筷子上,一般每筷32至40卷,然后放入面箱;接下来是上架、拉面,将一根筷子插入晒架上孔中,拉面时5筷一拉,分2至5次把面条拉细拉长,并将另一根筷子插入晒架下孔,如何做到细而不断,关键看手的劲道把握。晒面时,晒至八九分干,就可进行盘面,捋去筷子上的面头,用红纸头包扎成束,挽捆成“8”字型叠放在一起,含有人旺财发的美好祈愿。

  徐文生虽然是个残疾人,年轻时一天却能加工75公斤的贡面。而今,由于体力吃不消,平均一天加工30公斤至40公斤的贡面。他一年加工3000公斤的贡面,毛收入3.6万元。

  “加工贡面收入还可以,怕只怕,这行当太辛苦,以后要失传了。”一旁的徐谟民说,现在农村的劳动力相当紧张,年轻人不善于吃苦,想学加工贡面的人几乎没有。但是,加工贡面好处是能让大伙儿尝到了常山的真正美食,增加了村民收入,另一个好处是干此活需要夫妻俩默契配合,两人成天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关系特别融洽、和美。

  球川镇党委书记汪有土告诉记者,全镇现在有60来户农户加工贡面,平均一户年加工1500公斤左右的贡面,主要集中在竹林、溪边、桥头、荷村、球川等5个村庄。球川镇环境优美,水质好,空气清新,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才通过农户勤劳的双手,加工制作出闻名全国的贡面。明年,镇里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力争扶持一批叫得响、拿得出、树得起的农业品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村民徐文生在拉面

  一村一评

  贡面已成常山一张金名片,美名扬天下。

  因其细长、滑溜,有劲道,有味道,颇受消费者喜爱。究其因,正是它的加工工序多,劳动时间长,纯手工制作,这才有了广阔的市场。也正是贡面的好味道,这才让一部分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可是,贡面又有着令人担忧的一面,未来前景难测。

  如果这种纯手工的地方美食,没有年轻一代的传承,后继无人了,还真的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随之销声匿迹了。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和认真谋划,力争将此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美食保护好,并加以发扬光大。

  我们知道,赚钱本身是辛苦的,要付出的。当下,哪一个行业不是靠辛苦劳动,靠流汗水,发展壮大的?笔者继而联想到,有的大学毕业生抑或无业青年,常因为没有找到好工作而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在此,笔者不妨提醒一下:农村天地广阔,正是年轻人的用武之地。你们可否去学门手艺,比如去学一学贡面加工的手艺,这样既能赚到钱,又能助推当地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呀?

来源: 衢州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汪峻 兰小飞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