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银行动态
2013年或有1-2次降准 结构性减税仍是重点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17 09:40:53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为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13年宏观政策还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或有1至2次存准率调降,“收入倍增计划”将引领消费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

  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重点推进结构性减税

  12日,中国银行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指出,尽管2012年我国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力度事实上并不大。预计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仅在1.5%以内,远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3%安全线。因此,从可持续性和面临的风险来衡量,我国财政政策进一步积极的空间依然较大。

  “从必要性来看,2013年经济增长率预计在8%左右,通胀在3%左右,因此财政政策有必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以实现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统一。”曹远征说。

  他表示,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向,除了扩大支出以外,重点需要强调四个方面:第一,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改善收入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自主创新、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

  第二,更加重视减税的作用。在“营改增”试点扩大减轻相关企业负担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至5000元,进一步减轻中等收入者税收负担,以刺激消费、优化经济结构。

  第三,加快财政体制改革,解决困扰多年的各级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和不统一的问题,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引导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就业和改善民生上来。

  第四,还要注重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货币政策“稳中趋松”或有1-2次降准

  “展望2013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大方向将保持不变,货币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将继续加强,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将逐渐发生深刻变革。”曹远征说。

  “2012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萎缩、人民币汇率进入双边波动渠道以及我国企业、居民持汇意愿明显提高,央行通过对冲外汇占款发放货币的渠道已经逐渐关闭。”他分析,在此条件下,逆回购成为过渡时期央行补充流动性的主要选择。但逆回购市场容量有限,相对于社会融资总量来说规模过小,且缺乏弹性,未来操作的执行力堪忧。长期来看,央行货币投放渠道依然面临变革压力。

  他预计,在此背景下,不排除未来央行长期趋势性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具体到2013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在预调微调的基本格局上适度放松,视外汇占款增减情况,调降1至2次存准率。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依次将是逆回购、汇率、准备金率和利率,利率、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2013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调降空间不大,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8.5万亿;M2增速在14%左右;直接融资进一步发展,社会融资总量约16万亿。

  “收入倍增计划”可实现消费将成经济增长主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曹远征表示,按此计划要求2011-2020年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7.18%。随着该计划的实施和消费不断扩大,将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逐步转为消费拉动型,消费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成长最快的领域,比如文化、旅游、电子、汽车、医疗保健等。

  数据显示,2001-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6.73%,均高于未来8年实现中国“收入倍增计划”所要求的增长率。且根据“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

  曹远征表示,受惠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及一系列富民政策措施的切实推行,预计未来十年间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能够保持7%左右甚至更高,中国“收入倍增计划”可以实现。

来源: 人民网-财经频道 作者: 记者 曹华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