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收益超过5%的理财产品少之又少
今年投资风险大,银行年底揽储积极性不高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11 15:04:45

  离年底存款考核还有半个来月的时间,按惯例应该是银行揽储压力增大的时候。不过,与去年相比,今年存款压力明显小了,反映在中介市场上,今年做冲量存款的黄牛吆喝劲头明显不足,贴息存款返点也比去年同期减少3成多。

  “今年监管和考核都有所变化,加上今年市道不好,投资风险增大,资金回流到银行增加,使得资金相对宽松,市场自然平和了。”杭州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师透露。往年居民信报箱里频繁出现的揽储传单,今年也明显少了。

  今年年末贴息存款行情有点淡

  去年底,各种贴息存款的信息满天飞,一些资金中介把传单塞进居民信箱、群发短信、论坛发帖、微博转发,贴息存款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而有些存款的中介甚至去超市门口摆摊,揽储的手段已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

  据悉,去年12月份贴息存款行情最好的时候,有中介给出了8%以上的高收益,如100万存款,一年期定期存款贴息5%,加上3.5%的银行存款利息(降息前一年期存款利率),总收益可以达到8.5%。“去年我一位朋友的余钱主要是做贴息存款,收益比银行理财产品高,而且操作方便,中介当场就把贴息现金给了。”周先生介绍,最近,他朋友再次主动联系到了这位中介,没想到对方积极性不高,而且给的贴息点位比去年少一截。

  事实上,今年早些时候,贴息存款的行情就开始趋淡。两次降息后,资金收益率明显下降,年初的时候, 100万元的存款可以拿到贴息4%左右,但是了六七月份,行情已经降到了3%以下了。

  眼下,虽然临近银行吸储的考核大关,贴息存款的行情依然没有大的起伏。昨日,杭城一中介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称:一年定存10万起贴息2.1%,50万起贴2.4%, 100万起贴2.55%。目前大多数股份制银行一年期的存款上浮后是3.3%,一年的总收益也就5.85%,比去年8.5%的收益降了3成多,收益不可同日而语。

  跨年理财产品可能收益高

  往年年底,银行会通过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来吸引存款;今年时点已临近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虽比前期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不算明显。目前中短期理财产品大多在4.5%以下,预期收益突破5%的产品则少而又少。

  比如上周发行的多款理财产品中,1~3个月期限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19%;3~6个月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在4.51%;6~12个月期限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68%左右。

  从中长期理财产品看,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去年还有一年期产品收益率为7.5%,今年这款产品收益率只有6.5%;另一家国有银行在售的一款一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有4.8%,而去年类似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5.5%左右。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年末的越来越近,不排除会出现一些资金搬家的现象,一些中小银行资金趋紧的现象会短暂爆发出来,届时可能会有银行推出较高收益的跨年产品来吸引投资者。

  考核放松,银行吸金压力减小

  今年年底揽储高压相对缓和的原因,既有监管因素,也有银行系统内考核上的变化;此外,资本市场的疲软,让银行存款回流增加,减轻了揽储的压力。

  据悉,从去年底开始,监管层加大银行通过短期理财产品揽储的监管力度,严禁银行发行一个月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产品期限的拉长,也意味着银行如果通过理财产品吸收储蓄存款将承担更高的成本,这是银行不愿见到的。

  另外,监管层对银行考核也发生了变化。之前,月末、季末、年末等时点的存款余额是非常重要的考核项目,也导致银行在以上时点积极吸纳短期资金,冲高时点存款余额数。这种情形下,中介市场价格抬高,理财产品收益攀升成为了非常有力的揽储工具。但今年以来,由于监管层弱化了时点余额的考核力度,加大了存款日均数的考核,对于银行来说,吸收短期资金意义不是太大,不少银行通过做好日常理财产品滚动销售来锁定客户和资金。

  此外,分析人士表示,今年股市表现惨淡,导致不少资金入市意愿减退,转而投向收益稳定且安全性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回流至银行渠道,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银行的存款压力。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