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三农
粮食局长:粮食收购不准折腾农民 不准克扣农民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11 10:39:12

  每年农户储粮损失近400亿斤

  “九连增”后如何保证农民增收、粮食安全

  ——访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一直把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当做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10年来,我国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启了农业发展的“黄金期”。“粮食产量九连增”的今年,粮食产量比9年前的2003年增加1.5亿吨。粮食虽丰,忘忧必危。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在今年夏粮、秋粮收购中,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在今年夏粮、秋粮收购中,国家强调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有何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局对今年夏粮、秋粮收购工作作出了哪些安排部署?提出了怎样的具体要求?从源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保收购入库粮食的质量安全?日前,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就今年粮食收购工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粮食收购,不准折腾农民

  《中国经济周刊》:粮食收购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正值秋粮收购旺季,请问今年全国的粮食收购总体情况如何?

  任正晓: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这为粮食收购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今年的夏粮收购进展顺利,收购总量处于历年的较高水平。目前,中晚籼稻收购进入尾声,粳稻、玉米、大豆等秋粮品种正处收购旺季。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今年新产粮食10594万吨,比上年同期多收购1218万吨。

  从总体上看,今年的粮食收购市场秩序良好,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收购进度加快,入库粮食质量较好,继续保持了国库增粮、农民增收的好形势。

  《中国经济周刊》:国家粮食局对今年夏粮、秋粮收购工作作出了哪些安排部署?提出了怎样的具体要求?

  任正晓:做好粮食收购入库工作,直接关系到种粮农民增收,关系到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保供稳价目标的实现。在今年夏粮和秋粮登场之前,国家粮食局就及早召开专题会议对收购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由局领导带队深入收购一线进行检查监督。夏粮收购期间,我局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10个夏粮主产区开展检查督导。秋粮收购启动后,我局已派出6个工作组分赴12个主产区,目前正在一线检查指导收购工作。

  为切实做好今年的粮食收购工作,我局对各地粮食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把粮食收购作为整个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早收粮、多收粮、收好粮。二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粮食收购各项政策,所有粮食收购企业都要严格执行“五要五不准”的粮食收购纪律,即:要敞开收购、随时收购,不准折腾农民;要公平定等、准确计量,不准克扣农民;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坑害农民;要现款结算、不打白条,不准算计农民;要优质服务、排忧解难,不准怠慢农民。三是要切实落实收购资金和收购仓容,确保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支持企业入市收购;努力扩大收储能力,引导粮食向销区合理转移,确保粮食收购的仓容需要,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四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收购中的具体困难,跟踪掌握粮食收购进展和政策落实情况,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案件,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到位。五是要切实做好秋粮收获质量监测,确保入库粮食质量安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储粮安全。

  从总体上看,以上这些工作措施和要求都在各地得到了认真落实,广大售粮农民比较满意。特别是针对今年部分地区因小麦赤霉病害造成粮食质量下降,各地粮食部门急农民之所急,及时派出技术服务人员,深入重点乡村农户,指导农民通过风扬、过筛、整晒等措施,降低赤霉病粒含量,使小麦提级进等,实现了减损增收,得到了农民群众和地方党政的充分肯定。

  

 [1] [2] 下一页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