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因为销售的一款信托理财产品血本无归,引起了巨大风波。最新消息称,“私售”这一产品的一位女性客户经理已被华夏银行开除,并正在接受警方的调查。
面对投资者的声讨,华夏银行说这是银行内部个别员工的“私售”行为,但这家支行的行长一个人就购买了几百万这个产品,而华夏银行表示即使如此也不代表这个产品是银行发行。这种说法充分暴露了这家银行内部管理的混乱,一个职工“私售”产品,居然可以骗过行长,把行长一起拖下了水,这已经不是华夏银行所说的“很难发现”了,而是发现了也认为是正常的,这家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不是形同虚设,而是根本没有建立。很显然,在这样一个乱糟糟的环境里出现这样的事,把板子全都打在一个普通员工身上,是不公平的。如果说确实是一起“私售”行为,那也只能说这已经不是某个员工的个人行为,而只能是这家银行支行的集体行为。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由通商国银所发行的这款理财产品涉嫌非法集资,河南省警方因此已经展开调查。按理来说,一个信托产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即使投资失败,也不大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结局,因此我们可以推定,这个产品从其开始销售,发行人就居心不良,存心要骗钱。事实也正是这样,通商国银的关联公司早在去年发生于河南的担保危机中就已深陷泥潭,为了还债,他们注册了通商国联,其目的就是为了发行这个信托产品,而在这个产品销售完成后,这个在北京注册的公司就人去楼空,其实是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北京注册、在上海销售,都是他们为了掩人耳目而布下的迷魂阵。按理来说,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对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性有比普通投资者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这家银行不仅对这样一个充满疑问的产品毫无警惕,反而和它联手忽悠投资者,实际上是为其承担了“托儿”的角色,使其轻松地达成了诈骗的目的。
像这样一个信托产品,即使打出了很诱人的收益率,但如果它放在马路上兜售,很难有投资者会对它瞥上一眼。但是,当它进入银行系统销售,而且在银行的大户室里销售的时候,投资者的信任度就会陡然增加。这是因为,银行在投资者心目中,是由国家信用作背书的机构,尽管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面对市场,但这种国家信用也为它的市场运营提供了便利条件。今天,非法集资尽管时有表现,但经过多年的教训,投资者对其已经有一定的警惕性,而银行在投资者心目中则是一种合法渠道,通过银行出来的任何产品,都是值得信任的,这种信任其实是投资者对国家信用的信任。在去年以来公开报道的一些非法集资大案中,很少有专业银行参与其中,但华夏银行此次发生的这一事件则打破了这一个“惯例”,它“私售”非法集资产品,其实出卖的是国家信用。但是当国家信用被银行这样出售以后,银行还能继续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吗?简单地说,我们到银行储蓄,是不是会在某个时候被告知这是个别工作人员的“私储”行为,而导致血本无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