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医疗健康新闻
小儿常输液血管会留“玻璃渣” 专家:可能性小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6 09:45:27

  日前,一则有关儿童用药安全的微博被广为转发——

  小儿常输液血管内会留下“玻璃渣”?

  省内专家表示,输液有风险,但必要的治疗无须担心

  这两天,微博上关于经常输液是否会在血管内留下“玻璃渣”、“塑料渣”的事情被广为讨论。

  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记者昨天就此询问了我省的医学专家。

  专家们一致表示,输液确实有风险,但只要不过度,出现该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小,无须恐惧必要的治疗。

  当事医院:来咨询的非常多

  微博上这则广为流传的说法,起源于日前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召开的年度会议,会议主题为关注儿童用药安全。

  会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根据国外的一项检查,经常输液的孩子,血管中有很多玻璃渣或塑料残渣,这会造成血管壁粗糙,日后可能导致胆固醇高,容易引起动脉硬化。

  这个观点一经报道,引起国内广泛关注。这种关注在昨天本报记者致电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时候,也侧面感受到了。

  昨天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科教科的工作人员,在了解记者来意后,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这个问题,医院不想回应:“最近这两天,全国各地打电话来问这个问题的人很多,我们陈院长非常忙,没有时间对这个问题一一回应。”

  当记者求证陈运彬是否在公开场合说过常输液和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的说法时,该工作人员反复表示不便回答。

  心血管专家:因输液导致的血管疾病至今未发现

  输液到底和儿童的血管疾病有无关系?记者昨天向浙大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朱卫华主任医师求证。朱主任说:“输液导致儿童血管疾病的,至今我没有见到一例。对于这一说法,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警示作用。”

  朱主任对于常输液可能导致血管疾病的这个国外研究,也看到过。该研究介绍,因为输液的器械中会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长期反复输液,这些微粒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可能和成人后的一些疾病有关系。但是这种关联度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

  “临床上的儿童心血管疾病,大多由疾病引起,我至今没见过一例是因为长期输液引起的。但是国外的这项研究,我觉得是提醒大家,不要动不动就输液,有的风险可能是未知的。但也不要因为这一观点就讳疾忌医,必要的输液治疗用不着恐慌。”朱主任说,偶尔必要的输液,即使存在微粒的可能,人体也大多能新陈代谢掉。

  药剂专家:输液风险大于口服或肌注用药

  对于该说法,省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吕良忠的第一个反应是:有道理,但是太危言耸听。

  “输液确实有风险,和口服或肌注用药相比,输液是直接侵入人体体内的一种给药方式,少了人体的多道屏障,比如口服用药人体还有胃肠道的屏障,所以输液的风险要大大高于后面两种给药方式。”吕主任说,从这个角度来说,输液最好少用。

  对于“塑料渣”“玻璃渣”等提法,吕主任认为,现在的医学技术已大大优于十多年前,特别是输液管终端,有一道终端过滤器,可以过滤掉输液内的许多杂质。比如儿童感冒发烧使用的输液药水,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不会给人体造成过多负担。

  虽然不用过度担忧,吕主任还是觉得陈运彬提出的这个说法,值得家长们警醒。

  “他提出这种说法的初衷,我觉得更多的是提醒大家不要频繁输液。这种理念还是非常好的,就是提法有点过了,容易造成恐慌。”吕主任说。

  儿科专家:

  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

  是静脉炎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在听记者转述了这个观点后,非常认真地去检索了国外的许多研究文献。

  罗主任介绍,澳大利亚曾经有一个研究,对于一名输液超过40升的病患进行尸体解剖,发现该病患的肺部竟然有5000多个肉芽肿(输液量少的病患身上未发现),这说明长期大量的输液对于人体的肺部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目前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输液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静脉炎,这种炎症是肉眼可见的,即局部皮肤出现红肿。不过该炎症可以消除,和心血管疾病没有关系。”罗主任说,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没有多次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这样的输液大多安全。

  “成人的疾病确实能从儿童时期找到根子,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和儿童时期的肥胖有一定关系,要防范这些疾病要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重视。”罗主任说,但是重视不等于恐慌,在输液的问题上,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比如,罗主任在门诊中,经常碰到心急的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后,孩子感冒发烧增多。“能不输液的尽量不要输,特别是在医生觉得没有必要的时候,家长不要主动要求输液。但必要的输液也不要恐慌。”罗主任说。 □通讯员宋黎胜本报记者黄淼君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