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图片衢州 > 衢州图片
陈锡祥:延续弄堂里的衢州记忆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03 09:06:35

  陈锡祥认为,“城市的记忆当然不仅是那些宏大叙事,它理应包括那些个体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风花雪月甚至鸡毛蒜皮。”

陈锡祥出生的狮子巷,如今已经荡然无存,空留巷名在世。

上世纪90年代的市区小西门一带。

  市区天后宫里,老街坊们每天在此看戏会友。许多年以后,这样的场景或许也将成为一段传奇故事。资料图片

  新作《衢州街巷拾遗》出版后,作者陈锡祥做了个实验。他先后在白天的衢城上街供销大厦前和夜晚的西区九华路高校商业街支起了书摊,销售《衢州街巷拾遗》。

  同样是人流不息的街头,供销大厦前1个小时内售出了8本《衢州街巷拾遗》,顾客都是中老年人。而在高校商业街上,年轻的学子们穿行在油烟弥漫的小吃摊前,却对这本讲述老百姓自己的弄堂故事书“看都不看一眼”。

  这种差异,让陈锡祥颇为感叹,他觉得自己的使命还远未结束,“城市的记忆文脉需要年轻人来延续,总让迟暮老人来自娱自乐,还有什么希望?”

  敢于直面社会的

  沧桑

  现年65岁的陈锡祥退休前是位中药师,看管护理仓库中的中药材是他的主要工作。枯燥寂寞的工作之余,陈锡祥迷上了摄影和漫画。

  1984年,陈锡祥用买来的二手海鸥牌120相机拍下了一幅农村少年喂鸭的照片,取名《小鸭子》夺得当年全市“春回大地万象新”主题摄影比赛一等奖。自此以后,他便常常“机不离手”,边走边摄,渐入佳境。

  而陈锡祥结缘于漫画,更加偶然。上世纪80年代初,陈锡祥还是名中药保管学徒工,必须住在单位宿舍。渐渐地,宿舍里糊墙报纸上的漫画引起了他的注意。闲暇时光,他便照着报纸学画漫画。

  1982年,当时的衢县掀起一股商品搭售风,市民到商店里买东西,必须强制购买一件滞销商品,一时间坊间怨声四起。陈锡祥根据这一现象,画了一张讽刺漫画,后来以《嫁祸于人》为题发表在了《金华日报》上。

  对工作,对生活的细致敏锐洞察,让陈锡祥的作品日后经常见诸于复刊后的《衢州报》上,而其中不变的主题就是“敢说真话”。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涌入,社会思潮鱼龙混杂。这期间,陈锡祥创作了不少代表了百姓心声的讽刺漫画,批判当时的市场乱象。

  “一些动歪脑筋的卖鸡商贩,总想挖空心思增加鸡的重量,比如在脚上捆上厚厚的稻草,强行灌土到鸡的食袋,老百姓防不胜防。”陈锡祥回忆,自己是想借漫画揭露社会中司空见惯却又难以改变的“潜规则”。

  敢于直面社会的沧桑,或许恰恰造就了陈锡祥今后的文化自觉。

  城市的记忆不仅是

  宏大叙事

  作为出生在衢城街巷的“老衢州人”,和大多数人一样,陈锡祥也在工作的步履匆匆中错过了生活的许多美好,而当他真正意识到熟悉的过往正在逝去时,却有一种无法适从的茫然。

  推土机轰鸣而过,一幢幢白墙黛瓦的老宅成为断壁残垣,2000年,衢城旧城拆迁改造正如火如荼。5月的一天,陈锡祥像往常一样在南赛巷自家楼上向下张望,竟在不经意间看到楼下瓦砾石堆间隐约闪现一块石碑。

  下楼查看才发现,石碑上刻着“陈姓墙界”四个大字。“天下竟有这般奇事,仿佛这块界碑就是我祖上留下来似的。”陈锡祥回忆,自己这才如梦初醒般大悟,“这块界碑,曾经见证了多少巷陌传奇,生活喜悲,而今却被遗弃在家园废墟上,即将消失。”

  “什么时候,人类对待历史的遗存能够真正做到幡然醒悟呢?”陈锡祥将“陈姓墙界”石碑抱回了家,唏嘘不已的同时写下《一块界碑》一文,决定开始自己的老街巷钩沉寻访之旅,以一己之力为后人留下些老城印记的文字与光影。

  衢州城从元代开始,就有着24街36坊128条巷子,9楼8阁13厅之说。历经岁月更迭,不少街巷已经从视野中消失,但弄堂里的故事与传说,却多多少少流传了下来。

  骑着电动车,带上相机纸笔,陈锡祥常常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深入坊间,通过口述历史、人本叙事的方式,将老人们记忆中的古城复制出来。

  “只要碰到老人,我都会努力与他们搭讪,如果对方说自己是‘老衢州’,我就会仔细问他,家在哪里,关于这条街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人?什么事?”陈锡祥说,自己通过采访记录,挖掘出了不少民间故事和说法,其中不少在地方权威志书上都没有记录。

  “城市的记忆当然不仅是那些宏大叙事,它理应包括那些个体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风花雪月甚至鸡毛蒜皮。”12年的走街串巷,灯下整理,让陈锡祥清醒地意识到:历史从来都没有真相,人们只能逐渐接近真相,口述历史就是接近历史真相的一种途径。

  留住梦里的古城

  《衢州街巷拾遗》问世时,正逢陈锡祥的母校衢州一中110周年校庆。接二连三的同学会上,《衢州街巷拾遗》成了引发共鸣、炙手可热的畅销书。这些都是花甲之年的老同学,纷纷从书中“按图索骥”,回忆自己和这座城市的青春。同学朱明霞告诉陈锡祥,自己每晚都在看这本书,“读着读着,脑海中便浮现出儿时的往事,失眠了好几个晚上。”

  引发的涟漪还在不断延续。衢州二中校长潘志强让校图书馆购买了30本《衢州街巷拾遗》,希冀让更多学生来了解老衢州。柯城区作协主席李建华在微博上评价该书:拾起的不仅仅是街巷!

  尽管已经寻访了近200位老人,写出了30万字276篇弄堂故事,但陈锡祥依然觉得远远没有写完衢城的“名堂”,“我准备将来再出一本书,除了补叙街巷故事外,重点是用绘画的形式再现衢城经典民间故事传说,希望能影响更多的年轻一代,延续弄堂里的衢州记忆,把梦里的古城留给后人。”

  (图片除标注外,均为陈锡祥提供)

来源: 衢州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李啸 通讯员 丰云丽 李祯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