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启示
坚持“接力式”打造品牌。实践证明:党建品牌的培育,通常都是接力创新、持续给力的结果。“一个品牌培育、三任书记接力”就是衢州市“三民工程”实践历程的真实写照。尽管市委主要领导几次调整,但是市委的决心始终不变,目标始终不渝,实践始终不止。2009年,时任市委书记孙建国明确将“三民工程”作为基层党建的“一号工程”,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亲自抓,之后又专门召集部署专项行动,举全市之力推进“三民工程”建设;赵一德同志任市委书记后,以试行标准化来带动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以手段的信息化来推进服务机制的长效化,致力做强这个品牌;新任市委书记陈新上任一个月,已经就“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作了2次调研,在相关材料上作出3次批示,提出要把“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主战役来打。
坚持“草根式”主体创新。草根是创新的源泉,群众是创新的主体。破解基层党建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方法最管用最实用最好用。“三民工程”的实践历程就是一个凝聚草根智慧的过程。早在2006年前后,常山县白石镇曹会关村建立了“民情沟通日”制度,开化县林山乡全面推行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制度,柯城区双港街道积极试行了村情百宝箱制度。2009年,市委充分借鉴吸收了三地的“草根式”智慧,总结提炼出了“三民工程”构想,并在全市面上试行,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如,在推进“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初期,试点乡镇江山市凤林镇曾聘请搞新产品标准化的专业人员来设计标准化流程,付诸实践一看,这种面面俱到的标准明显“水土不服”。后来凤林镇转换了思路,充分听取镇村两级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等各类群体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三个三”标准的基本构想。实践中发现,这“三个三”虽然土,但管用。
坚持“框架式”顶层设计。推进党建的重点工作尤其需要可学可复制的典型经验来引领推动,需要有简便易行、好学好用的顶层设计来指导规范。我们在做“三民工程”顶层设计时,充分借鉴了建筑学上的框架结构概念,抓纲举目、化繁为简。比如,对于推行的民情档案“村情单、户情单、事情单”三张单,衢江区峡川镇大理村档案管理员胡雪芳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建民情档案,‘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村民家里什么资料都要搬来,能用的却不多,老百姓嫌麻烦,我们管理员也觉得烦。现在好了,轻轻松松三张单就搞定,收集、查找都方便”。又如,在设计民情档案的标准时,我们既规范了规定动作,又给基层建档的自选动作留出足够的空间。常山县新昌乡谢家村是个民俗文化村,街村干部在采集户情时,就特别注意从农户家中、从老人口中收集、整理村传统文化信息,发掘、抢救村中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该村的猷辂拳、传统榨油技艺被收录进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坚持“诊疗式”解决问题。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实战水准上。我们在推进“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时,特别注意学习老中医“望闻问切”真功夫,先看病再开方,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锻炼干部服务老百姓的能力,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两创两富”的坚强堡垒。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有群众向村党支部反映,原来“沟通”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一个月跟村干部见一面,平时就怕遇到急事烦心事,一时半会找不到人解决。为此,该村党支部推行了“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的民情沟通“三个一”常态化机制,并向村民发放便民联系卡,受到群众欢迎。又如,针对“干群见面机会少、村民办事不方便”的实际问题,江山市虎山街道彭里村党支部书记郑书香带头推行微博服务村务,坚持用微博宣传党的政策和各种惠民利民信息,并带动30多名党员干部开通个人微博,织成了一张立体化的微博服务网,成为远近闻名的微博村。
坚持“融合式”利用资源。基层党建工作要善于借力,整合资源。在“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比如,我们积极取得市委支持,明确将“三民工程”作为党委“一把手”工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中,坚持把“三民工程”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本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载体、主平台,充分融合“远程教育站点”、“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等“四平台”资源,坚持不懈抓深化、抓服务、抓提升。又如在推进“全程为民办事制度”改革时,我们就有效整合机关部门资源,组成若干服务团队下乡送服务,大力加强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深受基层和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