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衢商
揭秘数百年开化纸系之辉煌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12 15:03:38

  造纸的植物之一

  蒸藤的土灶遗址

  打浆的石磨

  糁石灰的水槽

  掏纸浆用的木架

  承纸的竹丝簾

  开化榜纸刻印的《御制诗初集》

  开化榜纸刻印的《仁宗睿皇帝圣训》

  开化榜纸刻印的《周易折中》

  刘国庆先生撰写的《绝代风华“开化纸”》一文,观点之新颖、引用之详实,笔者多有赞同。该文详尽叙述了开化纸系作为清内府用纸的辉煌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开化纸深邃的文化底蕴。但就开化纸系的品名等项与历史文献、方志史料所载的内容等,笔者看法略有不同,撰文如下。

  开化纸系

  被认为是清内府用纸的极品

  清代典籍益博,遗有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从顺治至宣统,清廷内府刊印的书籍达385种。在诸多的殿版书籍中,不少重要书籍均为开化纸系的写本和刻印本,开化纸系成为清朝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因而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开化纸系刻印的书籍一直受到藏书爱好者的追捧。

  资料表明,清朝的《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诗》、《钦定全唐文》、《御制数理精蕴》、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册》、《冰玉山庄诗集》、《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等,都被认定为是开化纸系的刻印本。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冠以开化榜纸刻印的《春秋集传》、《圣训三百卷》、《上谕军令条例》、《仁宗睿皇帝圣训》、《钦定国史大臣列传》、《古文渊鉴》、《朱批谕旨》、《御制诗》第三集等50余种。

  清内府有“四殿两阁”,均刻印书籍,唯武英殿刻本最为讲究,一般由皇帝亲选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百里挑一的工匠,从编纂、雕印、校刊和装潢质量均是登峰造极。在用纸方面,清内府本以开化纸系、宣纸、连四纸和棉纸为主。开化纸系的荣耀在明清两朝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中国古纸的极品,也是清后官私刻印及收藏家手中的珍宝。

  开化纸系

  为产地名而被誉为纸的品名

  开化纸系风靡明清之朝野,但对于开化纸系的品名,数百年来各说纷纭,莫衷一是。世人传说的开化纸系分为“开化纸”、“开化榜纸”、“开化藤纸”和“桃花纸”等。笔者从唐《通典》起始,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仅发现开化榜纸、开化藤纸以品名的方式存在于史料之中。这就让人猜疑“开化纸”作为品名或是当今的研究人员对近、现代专家、学者的见解及古籍文献、历史资料的诠释产生了偏颇与误差。

  开化纸系以质地细腻,洁白柔润,帘纹不显,薄而韧性强闻名于世,这是清以来的藏书家、刻印家、纸行、书籍拍卖商及研究人员的共识。

  大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在《温飞卿诗集笺注》小记中曰:“开花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其中有‘小开花’等名目,陆容《菽园杂记》称衢之常山开化人造纸为业,‘开花纸’或以产地得名,他省沿用之。”云云。

  大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故人称之为“陶开化”。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翁连溪在《清代内府刻书概述》中称:“顺治朝刻书多采用‘开化榜纸’和‘白棉纸’,康雍乾三朝用纸多为近人所称的‘开化纸’”。

  1940年3月12日,出版家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谈及拟印《册府元龟》时说:“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

  除此之外,许多史学研究人员也有开化纸系的论述。

  “纸质文献”,通常以原料将纸分为麻纸文献、皮纸文献、竹纸文献等,其中皮纸类文献包括绵纸、开化榜纸、宣纸、绵连纸。相关文献记载:“清代印书用纸品种繁多,最好的是开化纸,其次是开化榜纸、绵连纸等。内府和武英殿、扬州诗局本多采用开化纸,如清雍正五年内府刊本《小字集注》为洁白开化纸。”周叔弢先生小记中提到的《菽园杂记》明确称:“衢之常山开化人造纸为业。”张元济先生明确表示:“昔时开化纸精洁美好,今开化所造纸粗劣用以糊雨伞矣。”前后两个“开化”都应当是指开化所造之纸。

  笔者则看重翁连溪先生的那句话:“顺治朝刻书多采用‘开化榜纸’和‘白棉纸’,康雍乾三朝用纸多为近人所称的‘开化纸’。”翁连溪是故宫博物院图书殿版古籍研究大家,数十年从事古籍的收藏与研究,他说的:“顺治朝刻书多采用开化榜纸”,暗合了开化本邑县志记载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开化榜纸是世人传说的“开化纸”的代称。

  其实,武英殿出书从动议、组织编纂班子、制订体例、初修成书奏呈裁定异常繁琐。在一篇介绍武英殿用纸的文章里,着重讲到了开化榜纸和连四纸。并且引用了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印《续三通》进呈的折子:“前经呈进《钦定续三通》样本,时奉旨:著刷印、装潢、陈设,杉木板、石青杭细套,石青杭细面,页连四纸,书各二十部;赏用纸合背蓝布套,古色纸面,页榜纸,书各三十部。钦此。今已刷印、装潢完竣,恭呈御览。请将连四纸书各二十部,照例交懋勤殿拟处陈设;其榜纸书各三十部,照例交军机处拟赏。以此谨奏。”类似文献资料与翁连溪先生对开化纸系中之开化榜纸的解读如出一辙。

  《开化县志》

  载有大量关于贡纸的信息

  据笔者所知,开化各朝县志均记录了开化纸系的信息;同时,上贡开化榜纸的记录也比刘国庆先生所言的要早近200年。刘国庆先生提及的《御制全韵诗》应当有姚颐、刘墉、于敏中三个写刻本,最迟的也是在乾隆年间。

  文献记载:“衢州造纸古而有之。”据笔者了解,唐《通典》中就有衢州贡纸的记录:“信安郡(贡绵百屯纸六千张)”;《宋史》也记载:“衢州,贡绵、藤纸”;宋,元丰九域志记录了“土贡。(绵一百两,藤纸五百张)”……开化造纸随衢起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明天顺大臣倪岳在他的《青谿漫稿》中写到过“开化纸”的故事。明成化进士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对开化造纸和内府用纸有过两段记录,一段介绍常山、开化等县用楮皮造纸的方法;另一段耐人寻味地描写了内府用纸的状况:“浙之衢州民以抄纸为业,每岁官纸之供,公私糜费无算,而内府贵臣视之初不以为意也。闻天顺间,有老内官自江西回,见內府以官纸糊壁,面之饮泣,盖知其成之不易,而惜其暴殄之甚也。又闻之故老云,洪武年间,国子监生课簿、仿书按月送礼部,仿书发光禄寺包面,课簿送法司背面起稿,惜费如此。永乐宣德间,螯山烟火之费,亦兼用故纸,后来则不复然矣。成化间流星爆杖等作,一切取榜纸为之”云云。

  上文载明衢州官纸之供在明洪武年间,内府对所供榜纸浪费无数。据笔者了解,明清衢州以黄、白榜纸之名上贡的唯有开化了。这就让人联想起北四阁《四库全书》的用纸,除了文源阁《四库全书》毁于英法联军兵燹外,如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教授所说:“文溯阁《四库全书》纸张选用的是洁白坚韧的开化榜纸。”

  关于开化造纸,从开化境内的大溪边、小溪边、封家和青阳一带遗留的古纸槽和抄纸工具可以证明;清康熙开化教谕姚夔在《藤纸》中的“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一句,已把开化造纸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了。

  除了文献和史料,开化县志大量载明了明清贡纸的信息。

  明崇祯《开化县志》在“条鞭”里有以下记载:“松香光叶书籍纸等料银九量三钱三分五厘七毫”,“北京历日黄榜纸二百五十张每张价银二分”。“书籍纸四百九十九张每张价银一分”。“白榜纸三千二百二十五张每张价银一分一厘”。“共银四十四两五钱六分五厘,外用木柜竹夹棕罩锁索扛价银五两,通共银四十九两五钱六分五厘,遇闰加白榜纸九十八张半,该银一两八分三厘五毫解府转解”。

  众所周知,明代为里甲制,万历大规模清丈后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废除里甲,摊丁入亩,总括一县之赋役并为一条。清王朝沿用明制,《清史稿》载顺治元年十月诏告天下曰:“地亩钱粮,悉照前明会计录,自顺治元年五月朔起,如额征解。”其中载录“榜纸、松香、光叶书籍纸”等项。

  《江浙通志》载顺治四年二月十二日钦奉恩诏:“松香光叶书籍纸桐木黄白榜纸等项,自顺治四年正月初一日以前已征在官者起解充饷拖欠在民者悉行蠲免”。

  顺治《开化县志》在“条鞭”项亦载明:“国朝科纳仍用旧法”,“胖袄裤鞋槐花松香光叶书籍纸等”项,折银征收;唯有四千零二十五张半开化榜纸等依旧上交实货,与开化崇祯县志记载不同的是,上交的地址从原先的“北京”变改为“盛京”。这样的记录,在开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县志里都能见到。

  由此可见,至少自明万历十一年起,开化本邑每年要向北京、盛京进贡开化纸系四千零二十五张半。这些纸均为官买官解,照科纳税。

  文献、史料和本邑县志表明,盛誉明清两朝的开化纸系,包括开化书籍纸、历日纸、黄榜纸、白榜纸和藤纸等,而“藤纸”以原料称,“桃花纸”谓文人之美誉。另外,从纸的数量上看,岁贡印书的白榜纸是黄榜纸的12.9倍,遇闰增加九十八张半,这不是偶然。笔者推测,享有美誉的“开化纸”,很有可能就是200多年来蜚声中外的开化白榜纸的代称,而“开化纸”作为产地名被世人解读为纸的品名,在清朝档案中自然见不到踪影。

  开化纸系

  起起落落之源流考

  开化纸系在明清两朝享有盛誉。但明末清初,由于寇匪蹂躏,邑民逃亡,纸的生产一度消沦。顺治后宪檄查催,又因纸价高据,“解费亦倍于昔”,额办困难。对此,顺治《开化县志》载有“请改折各项纸张详文云看得额解纸张屡奉”一文。求“转行申请,恩赐改折”。应对此文,浙江按察司佥事、浙江分巡金衢道李际期(1654年为工部、兵部尚书)批曰:“批看得开化额解历日黄白榜纸共三千四百三十张,书籍纸四百九十九张,遇闰加白榜纸九十八张半。大清革命以来,频经兵燹,纸槽荒圮,工匠流亡,近虽稍稍复来而纸价数倍前时。今阅邸抄,见院部会议有云:本色颜料药材等项,京中可以买办并各省解到不堪用者,俱应议酌折银解部。京畿为天下都会,百物鳞集,纸张聚卖必多,且六七两年,黄白榜纸前准藩司因灰薄不堪上用,驳回另造,正与院部前二议相合,似应汇请折解。若必欲仍征纸张,则当如部覆江宁本色,因时定价,官买官解,不致累贻小民,之例酌加脚费等银。”云云。

  也许,因为开化纸系的重要地位,内府并未准奏,因而从明万历到清乾隆的200多年里,岁贡纸量与品名一直未易,直到乾隆60年至光绪,开化县志记载“纸张银四十四两五钱六分五厘”,改实货为税银交纳国库。

  笔者注意到,刘国庆先生在《绝代风华“开化纸”》一文中,提及常山也造“小开化”、“大开化”纸,这并不奇怪。实行“一条鞭”后,货币地位提升,工商业迅速发展,纸行应运而生。开化纸系除了上贡之外,会有更多的纸通过商业渠道流入市场;同样也不能排除因开化纸系在内府的显赫地位,周边抄纸者寻求资金、技术上的合作,抑或同原料生产出相等质量的纸张,并通过商业途径流入京城。于是,就有了“京畿为天下都会,百物鳞集,纸张聚卖必多”的呈请。因此,除了常山有“小开化”、“大开化”以外,《四库全书》还记载了广信府也造“小开化纸”、“大开化纸”。康熙间太傅陈元龙在《格致镜原》中也提及“小开化纸”、“大开化纸”。值得注意的是,广信府在元末明初隶江浙行省,紧挨常山、开化。因此,就纸的品名而言,常山的“小开化”、“大开化”和广信府的“小开化纸”、“大开化纸”与“开化纸”的品名不尽相同,恰恰说明了开化纸系之名不论本省或他省沿用,都与开化造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罢了。

  清咸丰同治后,开化成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在浙江西部的重要战场,这能不能理解为再一次的“兵燹”,从而导致“纸槽荒圮,工匠流亡”呢?这也许是开化贡纸之造衰败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造纸的核心原料枯竭。据当地老人称,贡纸除了基本原料外,必须添加一种野生的植物皮,这种植物皮能使纸质变得薄而坚韧。到了清末,干皮竟然卖到两块大洋一斤,后来悄然绝迹了。2012年10月9日,笔者委人请一82岁的老人上山,经一日寻找,竟然发现这种古老的植物。剥下皮后,见皮质柔软洁白清香,掰开细看,纤维细密如绒,剥丝使全力拉扯,却坚实如故。经过大自然逾百年的蓄养,灭绝的野生植物重获生机并且顽强地保存下来。

  据悉,开化本届政府十分重视开化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民间造纸的传人亦有意调理配方与造纸的工艺,恢复开化纸系样品的生产。但愿中断百年的开化纸抄纸术重见天日,再创辉煌。

  

 

来源: 衢州日报 作者: 孙红旗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