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会有哪些行为特点?它们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原因?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昨天,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开了一个“发现儿童”的专题研讨会。
“现在,幼儿园老师过于小学化。她们关注的是,孩子上课是否发言,学了多少知识,技能是否掌握。却忽略了孩子的积极情绪。”杭州西湖区幼教办主任陆秀芳发现。
为此,今年9月,她成立了一个“发现儿童”行动小组,邀请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徐琴美作为指导老师。
陆秀芳说,一年后,行动小组将出一本案例集。
“通过案例解读,分析孩子的性格、态度与习惯。希望,这本案例集能在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所帮助。”陆秀芳说。
孩子答应的事情没做到,该不该骂?
“发现儿童”专题研讨会昨召开,要用一年时间收集案例,帮助老师和家长如何更好教育孩子
新入园小朋友
爱黏人、不合群
现场,杭州闻裕顺幼儿园副院长阙晓燕,分享了一个入园焦虑的个案。
“开学3周后,小(2)班蒋老师向我求助。班上的小佑子,黏人、不合群,她感到无措。于是,我便开始了跟踪,观察小佑子。
那天,我走进小(2)班。小佑子看到我,就指着边上的凳子说,‘你坐’。一旦我起身想要离开,他就会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焦虑。
第二次去看小佑子,他又拉着我坐在他边上,然后自顾自地玩起来。后来,老师带班上的孩子出去做游戏。他独自跑到边上的小汽车玩具里,即便其他的小朋友喊他归队,也不理会。
活动结束回班级,他也坚决不肯,死命地躲在小汽车里。保育员阿姨连哄带骗地说服成功,他就开始黏着保育员了。
后来,我发现,小佑子只要看到新过来的人,就会主动迎上去打交道,然后跟着她(他)。让小佑子回到小朋友中间,他会焦虑,会喊着‘我要找妈妈,妈妈会来接我的’。”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黏人、不合群,是你们给他下的标签。对于孩子,千万别下定论,而是要观察,观察这些行为背后产生的环境,分析原因。”徐琴美说。
当在使用“黏人”这个字眼时,“你的潜意识是,他很烦,要把他甩掉。”她继续剖析。其实,你该做的是,“如何让他不黏你,而是融入到班级中。”
而这些,需要正面地去解读小佑子。比如,他其实善于和成人打交道;比如,他有黏合力。那么,“你就要利用这些优势。”
如何利用?
“当其他小朋友哭时,你可以对他说,‘小佑子,××哭了,去安慰下’。这正是利用了他善于跟人打交道的一面。同时,也慢慢让他与其他小朋友融合。”你还可以“跟他单独做游戏时,再邀请其他的1-2位小朋友一起玩。渐渐地,他的朋友多了,也能融入到班级中”。
但这些努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经过半年至1年的努力。
孩子答应的事情没做到
该不该骂
那么,3—6周岁的孩子,到底会表现出哪些行为?我们该如何去理解与包容?
他们的思维片面,只能专注某方面。因此,跟他们说话时,需把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仅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但同时,他们已会揣摩别人的情绪,会察言观色。
他们,是“乐观主义者”。徐琴美曾碰到这样的家长,“他们在孩子学钢琴前,对她说,‘你要认真练,要每天练。’当时,孩子满口答应。可之后,孩子没有这样去做。家长就骂她了,‘你当时怎么答应我的?’”
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任务的难度。她的满口答应,并不能被视作她已明确认知情况。如果事后责骂,“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她只会感到害怕,以后你让她学什么,她都不干了。因为她发现,答应了没好处。”
他们的行为本身,有冲动性。有时,需要让他们去表达这些情绪,而不能被压抑。这个阶段,他们会说谎了。不过,你别责怪他,偶尔的说谎,属正常。
他们,还是快乐的损人者。他们喜欢去打别的小朋友,从中感到快乐。这时,你对他们讲道理,毫无作用。更好的办法是,“展示小朋友受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