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有趣的老人,头戴方格小皮帽,架着金边眼镜,一身浅色西装裹着瘦弱的身板。
这是一位将古诗吟诵得出神入化的老人,没见他张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成了英文单词,一个接一个地蹦了出来。
他就是余光中,一个将乡愁思绪揉捏成船票,寄给每一个中国人的诗人。今天,在杭州运河畔的舒羽咖啡馆里,余光中和来自国内外的众位诗人、作家一起分享了诗歌的情感之宴。
“我很感谢各位能够到来给我庆生,我的生日是前天,因为从小经历的缘故,每到生日我总会感觉既高兴又哀伤,但是今天高朋满座,我余下的只有高兴!”85岁的余光中在这几日走了好几个地方,从江苏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杭州,脸色却丝毫不见疲态。
重阳日,诗歌庆,这是个与家人团圆的日子。余光中在杭州——他夫人的家乡——兴致勃发:“大江东去,浪淘尽……”他用中文和英文分别吟诵,左手不停地敲打着沙发的靠背,右手高高扬起,顺着音调来回挥动。他拾起自己的思情,扔往满溢的乡愁里,荡漾开的余韵,凝结了现场的空气。他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吟诵飘散着,渐渐升腾起一股别样的乡愁思情。窗外运河水声缓缓,红灯笼轻轻摇曳,卖甜酒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杭州市民大概不知道,就在自己的身边,余光中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一晚。
或许,这就是市井文化和诗歌的最好融合吧。诗歌提炼自生活,生活锤炼出诗歌的精气神,深谙其中三味的余光中在听到现场多位诗人的朗诵后,连连称赞杭州诗歌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余光中说:“《乡愁》这首诗是我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来的。”无法想象,这短短的几行,当年凝聚了归乡无望的游子怎样浓重的乡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诗翁”已年过八旬,但情感依然奔流不息,新作不断。他说起自己的新作《核桃》,“吃核桃和吃螃蟹一样麻烦,里面弯弯曲曲,敲敲打打半天,吃到的东西也不过如此。这让我想到一些现代诗,同样弯弯曲曲,念好几遍其实也不怎么样。”
这些年来,余光中频繁往来于两岸之间,交通的便利,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更新,让他对乡愁、对诗歌、对两岸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切地感受。他将自己的乡愁投入到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曲曲折折,绕了许多弯,看了许多地,终于在他的新作品中流淌出新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风貌,譬如大连、漓江……
就让今夜的美好再延续吧,沿着古运河的脉络,流向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们。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