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斜坡上匆匆跑下迎进门,小心翼翼把血压计移到一边,凳子拂了又拂,再端上热腾腾的茶,71岁的杭州余杭奶奶娄爱红,像对孙女一样,拍着蒋丽萍的肩膀,用余杭方言说:“蒋医生,坐下,先坐下再说。”
上周,记者跟随余杭闲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蒋丽萍,到钼铁矿小区,上门给娄奶奶检查身体。娄奶奶有高血压,每个月都要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开药;卫生院的医生给她建了档案,定期去回访。
娄奶奶固执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叫做“卫生院”,那是政府购买服务、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前的名字。但这几年,她也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卫生院”已不是10年前的卫生院:“这几年,卫生院医生找起来方便了,设备好了,看病水平也高了。”
新医改从2009年开始,社区医院全面实行,成为改革的一个缩影,它让每个居民都成为受益者。
社区医生,真的很贴心
这天,娄奶奶有点儿不舒服,在长袖外套外面还套了件小马甲。蒋丽萍马上给她量血压。“160/70毫米汞柱,血压还好,按照现在的药继续吃。”量完她就对娄奶奶说。
“现在的社区医生真当好!”娄奶奶赞不绝口——她所在的方家山社区,每个星期三,都有社区的责任医生姚医师来坐诊,帮大家量量血压,接受咨询;而离家不到20分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医生也很方便。
过去不久的这个国庆节,她几乎见人就夸:社区医生,真的很贴心。
原来,之前娄奶奶尿蛋白异常,9月20日到医院复查,是蒋丽萍看的门诊。
蒋丽萍是余杭万景社区的责任医师,检查报告出来后,她主动给娄奶奶打电话,告诉她情况正常:“你不要再跑一趟医院了,天气还是热的。”
记者跑了一趟:从老人家里走到卫生院,需要20分钟。
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牵挂,一次看似随意的通话,却让娄奶奶真心感到了温暖:“我们以前常常上杭州看病,人多,拥挤,医生连名字都叫不出,更不用说这样关照我们了。”
社区医生,手机24小时开着
余杭万景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孙士明,是蒋丽萍的“基层搭档”。从乡村医生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他管着和睦片308户、1207名常住居民,还有近千名流动人口。
他的工作手机,24小时开着。
2011年,闲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作了8000张责任医师联系卡,发放到社区居民家中,几乎和睦片的所有居民家里,都有孙士明的联系卡,照片、手机号码,一应俱全。
和睦片几乎所有居民,也都认识这个爱骑着摩托车满村转悠的医生。连村里的狗,远远地看到他过来,也会亲热地摇着尾巴“打招呼”。
他可不是瞎转悠。52岁的他,管着180多个高血压病人、60多个糖尿病人。按照高血压分级管理的原则,一类病人,一个月随访一次;二类病人,2个月随访一次;三类病人,3个月随访一次。
2004年之前,孙士明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开着村卫生室,收入不错,压力也不大。2004年开始,政府逐渐将村卫生室并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开始每年接受培训,走村串巷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开始,是给村民做体检,把慢性病人登记起来。我们用小本子,每次去看病人,就要翻出来。2010年7月以后,政府购买服务,所有记录都要上网,任务更多了。”他说。
八成居民,小病就在社区看
娄奶奶、蒋丽萍和孙士明的故事,只是浙江的社区医生工作中一个非常平常的片段。
闲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浙江一家非常普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新医改中浙江医疗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上世纪90年代,闲林卫生院只是一所比现在的村卫生室大不了多少的简陋老房子。
2003年,记者到当时的闲林卫生院采访时,它已经有了2000多平方的建筑面积。然而,当时最好的设备,只是一台黑白B超机,一台X光机;整个卫生院,没有一个全科医生。
而2010年,卫生院转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后,变化悄然进行——
今天的闲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米,拥有10位全科医生,有了2台彩色B超机,2台X光机,心电图机、心电监护机等一批社区“标配”的七大件设备。中心下设了九个服务站,服务整个地区3.18万居民和3.6万流动人口;几乎所有闲林地区的居民,都可以在20分钟内,步行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
社区卫生中心已经为4万多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人群,随访率达到100%;在社区内的所有孩子,不论是常住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接种率都达到了100%;近七成育龄妇女,免费接受了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50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都可以接受一次免费体检,其余居民则每2年可以接受一次免费体检……去年的一项统计显示,81.52%的当地居民都在社区看过病,已经实现了小病在社区治疗。
这一切,全部由政府出资建设、购买服务。
到去年底为止,杭州范围内共建立了2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84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部已按照规范要求完成了改扩建。
目前,浙江省已实现市区15分钟医疗圈,农村20分钟医疗圈,看个感冒之类的常见病完全能在社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