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叙事方式,那是由历史的积淀培育出的文化底蕴和性格特征。而阅读,则是每一座城市的天然属性。因为每一个有气质的城市,都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城市;因为每一个被书香裹挟的城市,都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那便是点缀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图书馆、书店。少了这些,这座城市便无异于一个文化荒原,贫乏无味。
营造城市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需要社会多元力量的相伴相生。它离不开城市“文化基地”高校图书馆的相倾,离不开社会图书馆的引领,当然,也离不开古老的藏书楼以及实体书店所搭建的特色公共阅读氛围的催化。
共享:走进高校“文化供给站”
学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大学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说是促进全民阅读的最佳场所。可惜,对大部分人来说,高校图书馆仍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在新浪教育推出的“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调查中,网友“蒛糖”呼吁,“社会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建议放低门槛,加强外借管理。”也有一位名叫“phzhulei”的网友认为,“大学的图书馆主要还是为高校学生和教师科研学术所用,倘若真是完全向社会开放,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于开放大学图书馆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高校图书馆的门槛真的有那么高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已经在为社会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马景娣告诉我们,“目前浙大图书馆系统网站的注册用户有8万多,在校生只有近5万,除去毕业后还未销户的学生目前估计共有1.2万的非在校用户。”
显然,这1.2万人中很大一部分为社会读者。登陆浙大图书馆网站,上面对于校外读者的借阅规定一目了然:社会读者只需凭身份证交纳200元押金以及每年100元的服务费,便可办理可开通图书馆借阅功能的校园卡,进行图书借阅。如果你是60岁以上老人,甚至可以凭老年卡免费进馆阅览。虽然“养在深闺”,但还是“有求必应”。
可惜,就目前而言,社会读者能进入的大学图书馆尚在少数,但可以预计,随着市民阅读需求的日益膨胀,开放必是大势所趋。“下沙地区没有公共图书馆,这里的居民阅读需求没法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市民电话我们或在下沙政府网站留言呼吁要求开放下沙的高校图书馆。”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办公室主任韩俊告诉我们。“不是我们不愿意开放,而是开放也面临着很多风险,比如说校园安全隐患、馆藏资源占用、管理资金不足和人员设置等。”这些担忧使得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变得“谨小慎微”,但值得称赞的是,高校图书馆正在尝试着为社会阅读氛围的营造出力。“根据大家的要求,我们也在积极做调研。对于特色馆藏——纺织服装类文献,如果专业人士有需要预约,我们依然提供阅览。”
高校图书馆的开放任重道远,不仅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在开放模式上有所突破。在这里,不妨可以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开放模式。耶鲁大学树立了一种理念,要帮助大学所在地纽黑文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采取分层开放的模式,比如公众可凭有效证件入馆、馆内免费阅览、外借图书适当收费、不同读者设置不同权限等,这些都可以创造性地结合到本土图书馆的开放模式当中。改变需要一步步来,高校藏书资源也必然会渐渐为大家所用。
融合:享受社会“文化起居室”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在推动城市全民阅读中起着领头军的作用。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不断推陈出新,在理念上变“文献阅读”为“文化阅读”。图书馆已经不仅仅单纯是“借书还书你来我往”,倒更像一个融合了丰富多彩活动的“文化起居室”。“为满足多元社会多元人群的多元文化需求,我们举办包括公益性讲座、展览、沙龙、读者社团演出、免费电影观看等各种活动,为读者创造出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所有人群都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属于他们的阅读方式和文化生活。”西湖区图书馆边国尧馆长说道。
在该馆正在举行的“创意悦读手作坊——环保手工企鹅垃圾桶”制作活动登记表上,短短几天,已经密密麻麻登记了20多户要求参与的家庭。“让孩子边手工边阅读,在慢的节奏中引领孩子走入艺术世界,激发阅读潜能,这些亲子活动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陪同孩子一起学习,所以非常愿意来。”前来报名的何女士称赞道。
不仅如此,西湖区图书馆“你点书,我买单”的个性化菜单式借阅服务也使得市民摇身一变成为图书馆的主人。家住城西的退休工人孟大爷是西湖区图书馆的常客,这几天他很想看《乔布斯传》这本新书,但书库里没有收藏,于是他又一次提起笔在服务台的点购单上写下《乔布斯传》这本书。原来,只要你需要的书价格在百元以内,就可以进行“点购登记”,图书馆会通过各种方式优先采购,并在新书入藏后第一时间通知读者,让你成为该书的第一位读者!
到今年9月为止,西湖区图书馆的“你点书,我买单”服务,已成功服务读者1582人次。读者纷纷表示,这项服务使读者真正找到图书馆主人的感觉,也使图书馆第一次真正成为了市民自己的“第二书房”。
图书馆,不仅是看书的地方,也是享受阅读氛围的场所。图书馆里,有来复习考研的大学生,有复习考会计证的职员,有带着孩子来玩的家长。但是,无论你是自修还是单纯的休闲娱乐,无论是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还是深层次的阅读,都能在图书馆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西湖区图书馆,有开辟的少儿阅读专区,天蓝色的地板,大红色的沙发,嫩黄色的凳子,卡通的墙贴,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儿童绘本、拼音读物,为儿童打造了一个梦幻的文化乐园,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共度周末。杭州市图书馆内,更设有一个颇有特色的音乐分馆,音乐分馆内的座位也是清一色的柔软沙发,人们可以随意选取喜欢的CD,或者观看电影,打发时光。所以累了,倦了,也一样可以迈进图书馆的大门,找寻片刻的宁静与安逸。
这种没有边界的阅读气氛正在蔓延,周边乡村的阅读氛围也日渐浓厚。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除了聊天打牌喝茶,农村的休闲方式相对较少。最近,平日里喜爱串门打牌的白鸟村村民郑大伯却逛起了村里的图书室。“近日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有不少新书,我也过来看看。”在图书管理员的引领下,他找到了《如何养殖甲鱼》这本书,捧着认真地翻阅起来,“养了这么多年的甲鱼,想不到里面竟有这么多不知道的学问,看来以后要常来图书室转转。”
这些书都来自于其对口支援的西湖区图书馆,该馆目前已经协助西湖区转塘、留下、蒋村、三墩、双浦等5个镇街建设起了122个村社文化室。区级图书馆与村社图书馆合作,每月输送图书下乡,甚至根据村民需要为其购置相关图书,让村民享受到了“把书送到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凝结:感悟城市“公共阅读美”
古老而神秘的藏书楼无疑是一个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藏书楼的高深莫测也引得众人望洋兴叹。“藏书楼里面存放的都是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古籍善本,一旦开放极易被破坏,风险太大,代价太高。”天一阁副馆长贺宇红为我们指出了藏书楼不对外开放的内在原因。但是对于里面珍贵的特色馆藏,藏书楼已经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搭建起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一种是整理再版,针对天一阁的特色馆藏,比如地方志、科举文献我们陆续进行影印出版。”贺宇红说到,古籍整理工作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陆续开始,为满足社会需求,2005年开始则更加系统进行。“除此之外,读者还可登陆网上‘天一阁博物馆·古籍数字资源库’进行免费查阅。”
从2010年底开始,天一阁正式启动古籍数字化工程以来,已经将3万余册古籍分批“搬”到了网上,向世人揭开了原本“养在深闺”的馆藏文物的神秘面纱。本次古籍数字化的皆是天一阁馆藏珍品,读者可以进入网站进行查询,也可以浏览、编辑、下载网上的免费资源,这无疑给广大古籍爱好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书做得真不错,特别是翻书的时候,感觉很好!”一位网友在翻阅了电子版《天一阁集》后留下了这样的评论。电子资源库从开启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网站的访问量已高达36万多,广大学者与市民趋之若鹜,而天一阁也在争取把更多的馆藏古籍“搬”到网上。
城市阅读氛围的催化,也离不开那些温暖而富有个性化的实体书店。书店是一个因阅读而聚集思想与人气的地方,它开放、舒适、便捷、放松的环境能够提供自由的阅读交流机会。不仅如此,书店也是一个城市极富魅力以及艺术气息的地方,舒缓的音乐,柔软的沙发,暖色调的灯光,其本身带给公众的美感体验就能够吸引众多的读者参与阅读。“有些时候去书店,并不仅仅是为买一本新书,逛书店本身就很让人兴奋。”时常泡书店的浙江大学文博系学生黄彩霞感慨道。
与图书馆的些许庄严肃穆不同,书店则更加灵活多变,它可以开在繁华的闹市,可以藏在隐秘的街道,但无论如何,它都紧贴着人群,成为人们就近的精神歇脚处。阅读与艺术相结合,阅读与休闲相结合成为了书店赢得广大读者停留的一大亮点。
台湾的老牌子诚品书店,以“开发可阅读的生活创意”为理念,进一步将“书店”延伸为阅读“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知性生活空间。蓝狮子雕刻时光书店,把书店开在了咖啡馆里,在休闲中感悟阅读的乐趣。所以有人会说,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少种,书店的表情就有多少种。城市里的书店,是社会资源的聚集地,也是人群与社会,思想与创意的汇聚地。它们,已经成为催化城市阅读氛围的发动机。
不妨多一些阅读,多一些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