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会看着它激励自己,几十年前就有人说,你根本不擅长这个工作
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打来电话的时候,格登最初有些犹豫。
“我不知道是不是朋友和同事故意装成瑞典口音来整我。”格登表示。
不过很快,各方消息蜂拥而来,格登开始确信,自己真的拿到了这一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在他那项开创性的实验之后,全球的生物学研究都在沿着他开拓的路径一路狂奔,除了备受争议的克隆技术,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也从人的皮肤细胞中,培养出了尚未分化的干细胞。
这为医学的发展开拓出了崭新的图景:从皮肤取得的细胞,经由培育,能够变成体内的任何一个器官、组织。甚至在未来,对于那些发生病变、损伤的器官,人们能够经由皮肤细胞,直接培养出新的器官来进行“替换”。
如今,格登赢得了诺贝尔奖。在这场成功的“差生逆袭”之后,一些人开始反思当下的中学教育。一位专栏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他希望在著名的伊顿公学,能够看到一些涨红的羞愧脸庞。
“格登显然不是第一个被老师泼冷水的差学生,1895年,慕尼黑的一位中学校长也把‘永远不会有出息’的评语给了爱因斯坦。”这位作家写道,“学校本应为学生可能的成就而自豪,但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因此被磨灭了学习的热情。”
甚至,这样的反思也蔓延到了中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上周撰文说,中国目前的人才观和教育理念,有其严重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是扼杀最佳人才,或者是扼杀人才辈出的致命缺点。”
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格登研究所,约翰·格登,这个曾经的差学生,终于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成就。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自己对奖金没有概念,也不打算出国旅游。“也许我会拿奖金投资基金,资助那些攻读学术型博士的学生们。”他说。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位年近八旬的科学家依旧每天泡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坚持研究工作。那份中学成绩报告单,则被显眼地挂在他办公桌的正上方。
这份成绩报告单似乎给了他一些特别的动力。“有时我会看着它告诉自己,几十年前就有人说,你根本不擅长这个工作。”格登说,“当你的实验遇到困境的时候,拿这个方法激励自己,真的太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