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睡眠成“教育GDP”的牺牲品
《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从纵向上看,学生在校时间明显减少,但睡眠时间不增反减。江苏的“五严”规定,上海的“错峰上学”,很多地区保证学生睡眠的举措立意新颖,赢来连连叫好声,却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梗阻。这背后的阻力何在?
每当期末考试临近,南京的苏女士都会收到一条“是否自愿参加暑假补习班”的短信,而发信人正是自己儿子的班主任。实际上,在南京这种抢夺孩子周末睡眠时间的“官办”补习班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这样言之凿凿、措辞严厉的“五严”规定,早在2009年就在江苏通过并实施,但近几年见诸报章的学校“触红线”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有些学校甚至因此丢掉了“星级高中”的资格。这让人不禁要问,面对如此“铁腕”,为何一些学校还要铤而走险?
一位南京的中学校长向记者倒起了苦水,“禁补令已推行了几年,但‘五严’规定并不与学校评价体制挂钩,评价学校好坏还是要靠分数和升学率,走了半天素质教育,还是要绕回到老路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家长‘盛情难却’,在辅导班这个事情上,家长比学校还热心。”
这位校长的话并非空穴来风,2010年1月份,南京媒体曾刊登了“南京部分家长呼吁校内补课开禁”一文,而对于媒体揭露某校在秦淮社区大学暗中补课的行为,一些家长和学生表示强烈不满,“我们升学的机会被媒体堵死了”的抱怨声在论坛上不绝于耳。而南京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近八成的学生自愿参加补课班。“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怪现象成了南京一景。
江苏句容的一位中学校长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素质教育讨论了这么多年,睡眠问题首当其冲。减负松绑、让孩子睡个踏实觉的关键,是打破升学率的单一标尺,多几把尺子。但现实的情况是,家长发现还是以成绩论英雄,你不补,就会被甩在后头。只要土壤没变,这多出的尺子就会显得水土不服,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补课‘加餐’也会如顽疾般禁而不止。”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从客观效果上来看,目前各地出台的各种减负政策,都只是表面文章。”而在熊丙奇看来,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如果我国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幼升小、小升初存在严重的择校热,如果中高考制度不进行根本的改革,打破现在的分数单一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不可能减轻”。
而在北京,这种情况更为常见,虽然按照教委的要求,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减少或取消布置家庭作业,向课堂要效率,向效率要睡眠,但却收效甚微。在记者对北京某校初一和初三两个班级进行的睡眠问卷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是由于周末辅导班引起的。“为什么睡不够,你只要看看论坛上铺天盖地的幼升小、小升初的帖子,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各色辅导班的招牌就明白了。”一名孩子刚上小学的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对北京市海淀区学而思辅导班的家长进行了随机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家长身上普遍的焦虑。很多家长虽然都注意到孩子睡眠不足的情况,但在严峻的升学和择校压力面前,都认为“睡眠的问题可以放一放,觉什么时候都能睡,但升入理想学校的机会转瞬即逝。”而悬挂在某中学墙上的激励话语“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定长眠”也是这种情绪最好的表达。
“择校热”导致上学路途遥远,学生不得不牺牲睡眠早起,正是这种普遍焦虑的后果。同时缺乏安全感的家长还会将这种升学择校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在受访的80名学生中,有73%的学生坦言,自己“有考前焦虑症,考试前存在入睡困难的情况”。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金句背后的副作用到底有多大。
因此,不应将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简单地划归为健康问题,它更是教育问题的一个投影,睡眠的债务也是教育的债务。从宏观的层面讲,在唯升学论的指导下,孩子的睡眠正逐渐成为“教育GDP”的牺牲品,而涉及到家长,普遍的焦虑和攀比也让孩子弥足珍贵的周末睡眠陷入到“别人不补,我赚了,别人补了,我不亏”的困境中。(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