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中国GDP数据跌破人们熟悉的“8%”。除去欧美债务危机和内地房地产调控所导致的短期需求不足外,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也和原有增长逻辑逐渐失效、中国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开始下行有关。
未来,伴随着老龄化时代加速驶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当技术引进效应减弱,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行,中国又将如何挖掘增长的新潜力?
内地各省区市党代会日前全部结束,相关会议不仅勾勒出各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对上述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这31份报告中,无论是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的北京还是刚刚完成地震灾区重建的四川,各省均在“创新”二字上着以浓墨。
十一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随后,在看似永无止境的外部需求、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见效迅速的技术引进以及不断增加的国内外投资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迅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需的大幅萎缩,让“外向型发展”这一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钥匙失去了以往的神奇。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经济的一些基本因素也开始悄然改变。
201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上年末提高了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增加0.25个百分点。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中国劳动力的总量将逐渐由过剩转为不足,低附加值、低科技加工的模式将很难再行得通。
与此同时,在多年的追赶后,中国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空间也已日趋缩小。从这两个方面不难发现,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挖掘新潜力的必由之路。
然而,官方最近公布的一次科技经费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76%,这一数字不仅低于2.2%的“十二五”目标,较“十一五”期间未能完成的2.0%的任务亦有一定差距。
好在各方的重视或许让“创新”之路不再漫长。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呼吁,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中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地方政府纷纷直视这一短板。
在此前结束的地方党代会上,北京、上海等十余个省份将“创新驱动”作为未来五年工作最首要的目标。
其中,天津设定了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目标,重庆则决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山东更是明确提出,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看总量,更要看创新能力强不强。
在科技之外,创新还在广泛的领域被提及。浙江关注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支持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实体经济;河北省着眼于社会管理创新,关注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等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东省则明确改革创新得打破权力“寻租”扭曲市场的格局。
除了从依靠要素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到依靠生产率提高及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外。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热度也将有所调整。
过去几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这四省一市的经济总量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一度超过40%,随着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把创新、转型作为主要任务,其对经济增速的直接贡献料将逐渐减少。
在过去这轮党代会中,有近20个省份在生产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上提出了翻番目标。广西、贵州、甘肃等十余个省份在强调创新同时,也明确将“经济总量小”作为首要问题,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目标。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有望呈现出东部省市加速转型,西部省区市在兼顾转型的同时提速发展的双加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