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6月27日讯 在希望工程开展的第23个年头,10岁的农村女孩彭梦霞收到的礼物不再是文具、书包,或者食品和衣服。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她和她的同学们获得了30多本课外书。
自打这些包着黄色牛皮纸的新书被送到学校图书馆,这个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小学生就忙了起来。她是班里的图书管理员,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都要急匆匆地从图书馆把一摞书抱回教室。
面对同学们的争抢,个头矮小的她还会颇具威严地用一根竹节教鞭在讲台上使劲敲两下:“排队排队!”
这些包括《彼得·潘》、《草房子》、《城南旧事》在内的两万多册图书,来自希望工程的“快乐阅读”项目。在此之前,这些身处山区的7000多名小学生,收到的援助大多是一对一的助学金、体育设备,或者是新校舍等物质资助。而这一次,他们得到了更为“内在”的帮助。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看来,如今的希望工程,已经从关注农村儿童的教育起点公平转向过程公平,从物质资助转向精神层面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给农村孩子送去适合他们的优秀儿童读物,更要帮他们寻找真实可感的读书乐趣。”涂猛说。
教育资源没有跟上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
彭梦霞喜欢读童话书,有时,她会把语文书的封皮套在课外书上,想用这样的办法“骗”过老师。不过,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学校的图书馆只有成语故事和作文书,她“读不进去”。在家务农的父母倒是偶尔会去学校拐角的小书店里转转,可他们带回来的,大多是些课程的辅导书。
如今,她终于能读到来自德国的科普读物《101个水的实验》。从书中看到“在肥皂泡中加糖会吹得更牢”时,她趁父母不在家,从厨房里偷了点糖,自己也试了试。
至于试验的结果,这个女孩腼腆地一笑,然后小声回答:“有点牢固。”
她的同学们也迷上了这些从没看过的课外读物。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彭梦霞都要早早地跑进图书馆,踮起脚尖,把大家点名要看的书,从那些“比自己还高的书架”上抱到教室里。
和她同年级的女生陈莉华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有点弄不懂”的书。她喜欢童话世界里的彼得·潘,喜欢北京城南的小英子。她对大山外面那个遥远的世界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彼得长了一双翅膀?为什么彼得的保姆是一只狗?为什么《城南旧事》里总有一个陌生女人站在门口?
她还告诉采访的记者,自己不想长大,不想和童年告别,就像童话世界的那些同龄人一样。
在此之前,这些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读到这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常被称为集“老、少、山、边、穷”为一体。这里的25所小学,很多位于交通不便的深山。尽管近些年依靠“希望工程”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崭新的校舍、干净的厨房和平坦的操场相继在乡村里建成,但教育资源并没有跟上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坐进新教室的孩子们,仍然有更多渴望的东西,比如——课外书。
根据青基会的调查,对于山区小学生来说,城市里寻常的书籍,也是一种异常珍贵的资源。因为缺少课外读物,有的孩子偷偷拿过同学课桌里的连环画。甚至,很多孩子都承认,自己的“课外读物”之一,是家里电器的说明书。
为解决乡村小学遇到的这些困境,今年4月,青基会面向中西部小学生开始推行希望工程“快乐阅读”项目。项目通过捐赠人文、科普等类别的30种儿童文学读物,帮助当地学校图书馆进行“软件升级”。而彭梦霞所在的五峰县,是项目的第一个试点。
新书送达学校的那一天,西流溪小学五年级的方毅正在操场上打球。看到载着书的小货车开进学校,他立马放下篮球,帮忙搬起书来。如今,这个喜欢运动的小男孩常常捧着书,选择图书馆里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他说,那是他“过得最快的时光”。
在这些书本的字里行间,方毅看到了很多之前从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从学校回来,兴奋地拽住妈妈:“你知道鲁迅是谁吗?”
在当地魔芋厂上班的妈妈被问得一头雾水:“是鲁班的师傅吗?”
“不是!”方毅有点骄傲地说着,“他是个作家,毛主席对他评价很高。”
这个农村孩子甚至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他想去埃及金字塔探险,试试他从书里看到的法老“诅咒”到底灵不灵验。尽管在现实生活里,他唯一去过的城市,是80公里外的宜昌。
当地一位语文老师说,阅读改变了学校的文化生态,“低成本的方式同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