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实习是“伪实习”
学校安排的实习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是经常引起职校生质疑实习的导火索,不少学生认为这是自己“被实习”的表现,甚至质疑学校、老师从中牟利。
范唯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来分析。她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请职业院校的老师在上课前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后再请学生写下这堂课到底收获了什么,结果发现,老师想教的和学生体会到的往往差别很大。
“问题出在了我们的教学上,一堂课究竟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范唯分析说,实习教学也如此,老师应该主动评估实习教学课程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如果不能,就该想着改变。
对于实习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范唯认为不能“一刀切”地说对与错。一个“985”重点高校的例子让她记忆深刻——这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逐渐发展起贸易、会计、新闻等专业学科,但学校要求这些非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工科的基础课程,实习也必须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
校长对这些绝对的专业“不对口”实习的解释是,理解工厂、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一线生产,对学贸易、会计、新闻的同学都是一种积淀,从工科学校走出来的文科生要具备“工科背景”,才能在社会上有竞争优势。
从这所大学文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情况反馈来看,实习的效果让这位校长满意。
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到底有没有意义?
范唯给出的答案是,需要看这样的实习有没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学校必须跟学生沟通每一个实习岗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需要在实习中收获什么能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实习岗位如果不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就是“伪实习”,学生很可能沦为廉价劳动力。
熊丙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的实习争议,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设计应该实行“全透明”运行,即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透明,同时必须让学生参与实习教学课程的设计,而不是老师自己就决定了实习教学的一切。 “现代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学生自治’理念,应该在职校生实习的环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熊丙奇说。
个性化的实习需求将给职校更多压力
从十几年前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去哪里实习就去哪里实习,到现在学生开始关心某个岗位的实习对自己到底有没有帮助。范唯认为,这是时代在进步的缩影,而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发展趋势是,职业院校会越来越多地遇到个性化的实习需求。
近几年,本科生到职业院校“回炉”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本科生进入职业院校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更看重实习教学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如何满足这部分同学的个性化实习需求,已经成为不少职业院校正在面临的新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另一种“自己定制实习”的例子也比较常见。
在一些家族企业中,长辈为晚辈设计的职业规划就是接手家族企业,家长和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学生理论学习之后需要的就是回到家族企业实习,熟悉家族企业的一切。如何为这样“自己定制实习”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实习教学计划,也是让职业院校老师操心的问题。
范唯还发现,一些在生产一线工作了几年的技术工人,也开始热衷于到职业院校“回炉”,他们普遍的情况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需要的是系统学习知识,培养自己走上管理岗位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再回到一线实习,对他个人的学习来说意义在哪里?非常值得思考。”
熊丙奇认为,这样的个性化实习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主,老师、企业辅助设计的方法最为可行,这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根据自己看到的众多案例,范唯深切感受到,老师的每一步教学如果都能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也能和老师充分互动,那么教学的效果会非常好。可现实是,教育者往往不是特别关注学生的感受,许多学生也不愿意主动跟老师交流自己的感受,这就会形成一层天然的隔膜。
“所以会有很多学生感到迷茫。”范唯认为,没有必要每天在嘴上喊着教学改革的口号,企盼一场翻天覆地的教学改革,现实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天天都在想着“变”,在点滴中渐变,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