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三好”的各自表述
贯彻三好的活动也在高校中展开。不过,如何贯彻三好指示,成为高校各自解读、各自表述的事情。
青年团北京市委大学工作委员会1953年10月一份名为《人民大学、铁道学院、航空学院在贯彻“三好”中存在的问题》的工作总结显示:
在中国人民大学,“身体好”得到了普遍重视,每天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增加了,社团增多了。虽然,干部工作方式“稍有强迫性”,点名、吹哨子甚至锁门,非把人赶到操场去。
学业繁重的航空学院则更强调“学习好”,这导致学生的“休息时间被挤掉了,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被剥夺了,党团活动也被挤得很少”。
在北京大学,系与系之间存在不同的理解:生物系认为,身体好放在前面,所以“身体第一”;化学系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所以“学习第一”。
在这些高校中,清华大学争三好的氛围最浓厚的。校长蒋南翔刚上任清华不久,就率领校党委积极贯彻“三好”号召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培养红色工程师为目标,抓大学学习方法,开展全校劳卫制锻炼,举办各级运动会和各种文艺社团活动。
1953年9月,17岁的俞国宁来到清华报到,进入动力机械系热力发电设备专业58届3班。一进校园,她就感到了“争先进”“创三好”的热烈氛围。
清华园里,每天晚上刚响过下晚自习的铃声,人们总可以在一、二号楼之间欣赏到快板、二胡、清唱、口琴等交织在一起的大合奏和宿舍里传出的各种军乐号练习声,而周末则是学生们最愉快的时刻。一到下午4点半,学校操场上的喇叭就响起来了,把大家都轰出去锻炼。高年级同学每人穿一件红领衬衫(红领是自己到学校统一染的),列队在操场上跑圈。
激动不已的俞国宁很快便投身其中。她被选为班长,因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了奖学金。她参加了学校中长跑代表队,身体变健康了,体重由36公斤增加到46公斤。她还参加了合唱团、戏剧社,后来又担任了政治辅导员,组织全校学生的文娱活动。“在清华学习的阶段真是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俞国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1954年3月,清华大学土木系出现了第一个“先进集体”。1955年,评出了第一批三好学生。5月4日,清华大学三好生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校礼堂举行,816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俞国宁成为其中之一。
1956年4月,青年团北京市委召开北京市高等学校三好学生大会。会议通知明确规定,三好学生评选的标准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秀”和“劳卫制锻炼成绩优秀”。通知还规定了评选程序:班级团支书、班会联合提名,经系行政、团总支审查同意后,再交由群众酝酿讨论(注意发扬民主),最后由校评议委员会批准。
最终,全市1500名三好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保存在北京市档案馆的名单里看到,俞国宁的名字排在清华大学动力系的第一个,是班级中唯一的与会代表。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房一盟
编辑:
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