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谈情说爱”也是生命教育
“上海教委在上世纪90年代时,就曾开了一个大学生性教育方面的会议,会上提出,不要简单地要求大学生不可以谈恋爱,在大学生恋爱的问题上,主要是给予引导。”张志刚说,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异性,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学会倾听对方、表达自己……
在张志刚的课堂里,有的学生说,这是自己从小到大上过的最受触动的课,也有学生告诉张志刚,上过这门课后自己变得更阳光了。那么,这样的一门课到底都会讲些什么呢?张志刚说:“我在课堂上会讨论一些话题,比如,爱情是怎样发生的?爱情或者婚姻万一要终止了,怎么面对,可以尽量减少伤害?要知道研究发现,爱情是有生物基础的,有种物质叫多巴胺,在男女热恋的阶段,如果抽血化验,往往能发现多巴胺,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爱的感觉。但多巴胺本身也有周期性,这个周期一般是三到五年。美国的研究数据显示,最易离婚或者发生婚外恋的,是在第三到四年,这其实是和多巴胺的周期有关。”这些新鲜的知识,让大学生们兴趣盎然,也让他们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对失恋等情感挫折多了一些思考的角度。“有的学生觉得,我的课似乎是在讲性,但又似乎不在讲性。这门课,同时也是生命教育、健康教育。”
曾有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做过测试,他们挑选了具有5年以上婚龄的成年人,请他们给自己的婚姻打分。最低1分,最高10分,结果发现,给自己的婚姻打分较高的(8分到10分)人中,有65%的人在进入婚姻之前,曾经是同学、同事等关系,他们在相处中培养起感情,再进入婚姻,这种有着一个酝酿期的婚姻,更容易像美酒一般美满。让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恋爱心理等知识,无疑是为他们将来的美满的情感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师资力量可能存在缺口
让恋爱心理学等走进大学生的课堂,是个不错的思路,但是,这样的课要由谁来上?上这门课的老师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
有着多年临床医学经验的宋娅茹曾经在上海的某高校中为大学生开过这样的课程。课堂上,她曾问学生,你们想了解什么?有男生提问:“安全套有很多种,不同牌子和功能,哪种比较好用?”也有男生问:“如何让同居的女友快乐?”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从前的年轻人,提到恋爱,提到性的话题都很羞涩,所以,要给大学生开这门课的老师,最好要有医学、社会心理学或者教育心理学的背景,这样不容易被‘问倒’。”
宋娅茹也表示,一些高校早已经开设性教育方面的选修课,但是师资力量跟不上。同时,在教育理念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最大的争议在于,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需求来决定内容。
在师资力量的问题上,张志刚给出了他的建议:“1998年,上海市教委就提出要给学生开性教育课(包括整个教育系统),当时就强调了上海的高校每五千名学生要配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具有心理学硕士以上的学历)。从1998年至今,这支高校中的专职心理老师的队伍已经有十多年的积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可以把他们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