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仙居“尘肺村”里一群普通的年轻的村民从事石矿“采石”工作,吸入了大量的粉尘致使肺部纤维化,最终在步入中年时丧失了劳动能力。
而这并不仅仅是个例。根据浙江省卫生监督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共报告职业病832例,其中尘肺病705例。但事实上,完成职业病诊断上报的病人只占尘肺病患者的小部分。更多的病人,和仙居县下王村的村民一样,因无法提供职业史证明,无法完成诊断、鉴定,更无法寻求职业病保障,只能自费看病。
职业病科42个住院病人全部都是尘肺病患者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是浙江开设专业床位的职业病治疗医院,职业病科的42个床位都已住满,而且全部都是尘肺病患者。
王淑娟是今天职业病科的门诊医师。今天上午,她一共接诊病人60人左右。其中,80%-90%为尘肺病患者,对此她已经习以为常。
她记得,10年前来红会医院工作时,病床只有十几张,现在已经增加了2倍多,“现在人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也有尘肺0期就过来检查。”
这些病人来自外省以及省内的杭州、台州、温州、丽水、金华等地,以50-70岁中老年男性为主。其中曾经做过石矿工人的占了大部分。“很多病人来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严重了”,王淑娟说。
红会医院是杭州市具备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疗机构之一,完成诊断后才会当做病例上报浙江省疾控中心。但前来就诊的病人,10个人中只有1-2个是完成了职业病诊断的,比例非常低。
在杭州市红会医院的墙上,张贴着一份《浙江省职业病诊断报告书》。其中写道,当事人提出职业病诊断要求时,要如实提交以下材料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很多病人想做职业病诊断,但都被卡在了材料上。
“许多尘肺病人都是打零工的,这边做几天那边做几天,很难证明他是在哪里得病的”,王淑娟说。因为打零工,无法提供劳动合同,或者当时的用人单位早已解散,无法找到责任主体。
尘肺病是一种慢性病长期的治疗耗费大量财力
采访中途,76岁的林大伯敲门进来,要住一个月的疗养。早年做了四年打隧道的工程,2010年,林大伯在医院确诊了尘肺病2期,他每年遵照医嘱,定期到医院体检、疗养。
王淑娟说,“尘肺病如果早期发现,进行干预治疗,是能够控制病情发展的。林大伯的病情就控制得很好。”但尘肺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有些病人过来看病,但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感染稍微得到控制,就出院了”,在王淑娟的病人中,这类情况也很常见。
在目前住院的42位尘肺病人中,有一部分是有医保,或者已经鉴定为工伤的,看病的大部分费用都能得到报销。
王大伯是杭州人,今年68岁。8天前,家人将他送来医院时,他已经无法躺下呼吸,医生下发了病危通知书。经过8天的抢救治疗,王大伯已经度过了危险期,能够坐在床上与病友们交流。
这已经不是王大伯今年第一次住院,去年12月,王大伯因肺部感染、呼吸苦难到医院住院治疗,过了年才回到家中。两个月的治疗,花费了近7万元的费用。最终,报销了5万元,自费承担1万9千元。
“我反正已经够了”,已经饱受病痛折磨的王大伯说道,“我这个病随时的,说快很快的。”每年要因为尘肺病,要自己掏出5万元左右,这对他而言仍是不小的负担。这几天,他正为家中买了呼吸机、氧气枕头的费用报销问题而发愁。
职业病诊断、上报比例低“隐形尘肺病人”才是隐忧所在
根据浙江省卫生监督所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省共报告职业病832例,其中尘肺病705例。这么多年来,王淑娟见过的尘肺病患者远远不止这个数。很多患者因未完成职业病诊断,只能当做疑似病例,但疑似病例不会被当做职业病例上报省疾控中心。
此前浙江在线报道的仙居县下王村,近70个患尘肺病的村民中,仅有一人完成了职业病诊断。而根据公益组织“大爱清尘”的走访,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金华市浦江县、武义县等都有大量尘肺病患者聚居的村庄存在,未上报的尘肺病案例究竟有多少,仍是个未知数。
长期的自费看病给尘肺病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2014年,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曾公布一份针对全国尘肺农民工的调研报告,尘肺农民工中,有存款的仅占4.3%,没有存款的家庭高达95.7%,有近72%的人欠债。
调查显示,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为10080.4元,但平均年支出为24804.9元,最大的支出就是看病,平均达12364.8元,已经超出了年收入。大部分尘肺农民工都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此外,尘肺家庭还普遍存在离婚、子女因经济困窘早早辍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