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记者在成都一家儿童商学院了解到,去年一位妈妈送孩子学习理财,“她的压岁钱、零花钱都很多,我们不知道怎么办”。这位7岁的小女生在2014年的压岁钱达到20万元,爸爸常年在外做生意,妈妈并不知道怎样帮孩子管理这笔钱。“虽然很多也是我们送出去收回来的礼金,但又想让她有个‘压岁’的概念”,连续两年妈妈都为其购买了金条存入保险柜。(2月16日《华西都市报》)
孩子一年的压岁钱达到20万元,家长不知怎么处理,孩子更不知道怎么办。压岁钱成了家长、孩子的累赘。这样的压岁钱不仅失去压岁钱的本意,而且成为烫手的山芋。虽然拥有这样土豪般的压岁钱孩子不多,但上千上万的孩子却不少。新春佳节立马就来,面对压岁钱这块烫手山芋,还真的需要认真思量一番,不要因为压岁钱而误导了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每过一年,孩子就大了一岁,送个小红包,既是对孩子的一种祝福,也是做长辈的一份心理安慰。压岁钱,蕴含深深的爱意,厚厚的亲情。压岁钱,钱乃次之,重在对孩子的爱意亲情。作为父母亦或是是亲朋,在发放孩子压岁红包的时候,必须充分考量压岁钱的内涵,而不是一味增加压岁钱的份量。
近几年压岁钱是芝麻开花年年看涨。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错,或者领回了奖状,便通过压岁红包加量来奖励孩子;有的父母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压岁红包厚厚的,为了满足孩子的一份自尊,便跟风也将孩子压岁钱加量。长辈亲朋有的为了表示看重人情,甘愿用压岁钱的份量来体现感情不轻;有的碍于面子,不愿别人背后戳脊梁,明知手头拮据也要打脸充胖子;有的为了不欠别人人情,按照基本等量的人情交往原则返回给孩子。孩子压岁钱,大多数都是父母所送和亲朋之间的礼尚往来。这些钱其实就是家庭中的“转移支付”,在压岁钱的名义下,钱转到了孩子的名分下。
家庭中这样的“转移支付”,三五几十,很好办,让孩子自由支配得了,到小店摊子买个玩具买个气球玩玩,到公园坐坐碰碰车,就能够解决。可是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对家长对孩子都不好处理。对家长而言,如果这么多的钱任由孩子管理支配,很可能让孩子会变得大手大脚,助长孩子虚荣心,甚至走上歪路;如果将孩子的钱又继续收回,又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强烈不满甚至对抗。给孩子不是,收来也不妥。面对孩子上千上万的压岁钱,家长左右为难啊!对孩子而言,压岁钱这么多,平时的开销又有父母包着,衣食无忧,要花出去也不容易,而交给父母又心有不甘。而且压岁钱这么多,对于涉世不深的孩子而言,自然很容易产生炫耀之感,而彼此炫耀总会有一部分孩子败下阵来,败下阵来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那些拥有不菲压岁钱的土豪孩子,在获得一份自豪的同时,很容易滋生盲目自大心理,无论自卑还是自大,对孩子都是不健康因素。面对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压岁钱,对孩子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会误导孩子。
尽管有不少理财专家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存入银行,由孩子与父母共同监管;比如进行投资,让压岁钱钱生钱利滚利;比如签订使用合同,作为孩子干活的报酬。但这些建议,如果仔细思量,恰恰最容易让压岁钱失去内涵,缺乏爱意与亲情。要知道培育孩子理财能力,如果以牺牲爱意与亲情做代价,那是得不偿失的。
看来,要想让压岁钱不失去本真,成为爱意与亲情的载体,不致成为烫手的山芋,成为一种累赘,最佳的办法就是大幅减缩红包的份量,让孩子的压岁钱就那么一部分,能够买个玩具进个公园就足够了。这样孩子既可感受年味亲情,又不会成为负担。而且压岁钱大幅缩水,也有利于树新风勤俭过日子,合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