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南水北调中线年调水量95亿方米 惠及近1亿人口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2-17 15:34:58

  空间上的1432公里,需要“走”多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出的答案是11年甚至半个多世纪。

  12月12日下午14:32,中国水电十一局职工李春根按照此前接到的通知,打开了陶岔渠首枢纽的第二孔闸门,将下泄流量从20立方米/秒调节到100立方米/秒。

  陶岔渠首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从这里上溯4.4公里,便是丹江口水库,而这中间并无阻隔,由此,陶岔渠首枢纽也就成为向中国北方地区送水的“水龙头”。李春根将这个“水龙头”开启的刹那,也就意味着酝酿半个多世纪、建设超过十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始通水。

  1432公里,95亿立方米,1亿人口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除此之外,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又集中在夏季。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就在于平衡这种不均匀性。”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昌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这样表示。

  此次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枢纽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在郑州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终到达北京、天津,干渠全长1432公里。而根据公开信息,中线一期工程平均年调水量将达到95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区的严重水荒,4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近1亿人口。

  “中线工程不仅可以以其全线自流向北京等北方4省市供水外,还有缓解地区工农业用水的矛盾与地下水超采的地下水赤字问题。由此可以使过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改善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中线工程之于沿线地区的意义,刘昌明补充道。

  事实的确如此。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的河南省为例,37.7亿立方米的水量将极大缓解这个农业大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南水北调通水之后,“中原粮仓”安全生产也将装上保险。

  同样受益匪浅的,还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之一的北京。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3年北京总用水量为36.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为16.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配额中12亿多立方米的汉江水到京后的净水量约为10.5亿立方米,如果全用于生活用水,够近七成北京民众一年的生活用水所需。此外,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认为,目前北京市总用水量约六成来自于超采地下水,江水进京后可有效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大大提高北京用水保障率。

  从梦想到现实

  事实上,如果是从论证时开始算起,那么这条从丹江口水库蜿蜒至京津地区的调水路,整整走了半个多世纪。

  将时间拨回至上世纪50年代。1952年,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构想。而这也就成为了南水北调的契机。

  不过,在一些亲历者的回忆中,如此浩大的“世纪工程”可谓一波三折。

  刘昌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南水北调工程,曾参加过水利部、中科院甚至联合国关于“南水北调”的研究项目。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他回忆:1972年华北七省市大旱,国务院提出了计划,开始研究海河的年径流量与缺水对策,即从长江下游沿大运河向华北引水的方案。到了70年代末的时候,相关部门开始了对南水北调的讨论,包括从汉江与长江上游调水的中线与西线。“当时的一个有争论的科学问题就是南水北调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刘昌明至今还记得,1980年,水利部与中科院及科委联合立项研究南水北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年10月,中科院与联合国大学合作共同对东线与中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与学术讨论会。此后,多个部门机构开始对南水北调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评述,例如血吸虫是否随南水北调北移问题的调研结果。这些都为日后南水北调的规划实施提供了较早依据。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相关的论证与争论依然存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第一任主任张基尧也曾回忆称,1997年,有一次相关部门就南水北调相关工作在开会,会上几种意见争执不下。

  曾任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起草全过程的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主要争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北方到底缺不缺水?如果缺,缺多少?二是水源地能调出多少?三是生态与环境问题。

  显然,构想通往现实的道路,并不容易走。

  1998年长江遭遇特大洪水。2000年、2001年,北方发生严重干旱。这加速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工程的推进。张基尧回忆:这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不仅要加强防汛工程的建设,还要利用洪水资源给北方多补水,在减少南方洪涝灾害的同时,兼顾北方对水资源的需求。

  2002年,中央审议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随后,2003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水质安全是一条“调水底线”

  实际上,无论是开工前,还是开工后,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这当中关于水质的担心更是不绝于耳。

  “南水北调工程在开工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确保水质安全,这是一条调水底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这样回应。

  “天然水资源是自然禀赋。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把水吃干喝净。对于地区的发展来说,我们要考虑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适水发展,采取“以供定需”的策略。在各行各业、全社会全面实现节水,严格需水管理,保护珍稀的水资源。”对于南水北调过程中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刘昌明有着自己的观点。

  公开资料显示,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水库最大水面面积1022.75平方公里,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谈及外界颇为关心的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水质情况,环境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英民说:“(相关部门)根据2006年到2014年水质监测资料对汉江入库水进行了分析,占总入库水量90%的汉江入库水,水质稳定为优;对丹江口库体水质分析,水库库体的水质也稳定为优。”

  事实上,为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与管理,国务院印发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进行源头保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湖北、河南、陕西三省先后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同时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除了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80%以上都是露天的明渠。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对外表示,中线工程在输水总干渠两侧打造了生态走廊,在干线周围还设有绿化带、隔离带、保护带等,最大限度降低对总干渠水质的污染风险。此外,沿线每段都有退水设施,通过关闭闸门可及时截断污染水。据了解,中线干线共设有64个节制闸、60个控制闸、95个分水闸、54个退水闸,一旦发生突发污染情况,可以分段关闭闸门,通过退水闸将渠道内的污水排出,避免“问题水”北上。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陈相乐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