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崔培林摄
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三孔闸门高高提起,清澈的丹江水喷涌而出,踏上了北送京津的新征程,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代伟人的天才构想终于变为现实,人类水利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水后干渠内流量约为100立方米/秒,水深七八米,水势汹涌,浩浩前行。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监测,当日14时丹江口水库水位约160米,远高于死水位150米,水库蓄水量足以保证一渠清水北送。
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初步构想,其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缜密论证,艰辛建设,无数人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成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
南水北调工程共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向北方调水,其中中线一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中线一期工程概算投资1300多亿元,干线渠道全长1432公里,跨越豫、冀、京、津四省市,其中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等都是世界级的水利工程难题。
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主战场,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原成则中线成。河南段渠道最长,约占总干渠长度的一半,此外,还面临着工程难度大、开工晚、移民征迁等棘手问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集全省之力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淅川县16.54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远赴异乡。十万建设者在河南段千里干渠上集结,全力以赴、克难攻坚,千秋伟业如期完工。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向北方年均供水约95亿立方米,豫、冀、京、津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丹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其中我省年均受水37.7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37座蓄水量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丹江水将大大缓解华北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记者从省南水北调办获悉,我省全力推进配套工程建设,管网日臻完善,部分配套水厂即将迎来甘甜纯净的丹江水。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作为核心水源地,我省不断加大水质保护力度,全力实施库区及干渠沿线各项环保措施,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